第483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以中山新材为首的企业抓住了时代的机遇,赶上了锂电市场高歌猛进的,另一方面自然也是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当然,要说最核心的因素,大概都离不开金陵高等研究院的技术。

整个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就如同众星拱月一般,将这座研究机构“包围”。而这里六成以上的产值,都在技术上直接或间接与这座研究机构存在着关联,而且随着相关市场的扩大,这一比例也还在进一步的提升着。

由学界领导产业界,让工厂跟着实验室走。

在国内其他研究机构,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哪怕是放到科研转化率高达40%以上的发达国家,有这种本事的研究机构也是屈指可数。

尤其是自从某个诺贝尔奖得主回国之后,这里已经变成了无数科研人员心目中的圣地。

不管在这座研究机构内部的研究员是如何看自己的工作,至少在大多数外人看来,能够跟着诺贝尔奖大佬一起搞研究,本身便是一件很牛的事情。

毕竟是诺奖大佬,诺奖大佬的实验室,做的能是一般的项目吗?

不说诺贝尔奖级别的课题,至少也得是准诺贝尔奖级的吧?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随着紫金山下的那道光,点亮了可控核聚变的希望引全世界目光的不只是那台模拟着恒星能量的STAR装置,连同着是为合作单位的金陵高等研究院,也一并受到了不小程度的关注。

如果说最开始的时候,这座研究所也只能引一些还没有自己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那么现在即便是一些小有名气的学者,也对这里产生了相当大的兴趣。

毕竟背靠着四百多亿的大项目,而且还是国家重点科研工程,这种背景远不是国内一般研究机构所能比拟的。

当然了,虽然这一切听起来都是如此的人,但真跨进了这扇大门,里面的美好其实也并没有外人想象中的那么夸张,至少不是什么“世外桃源”。

没有官僚作风、不以论文数量作为唯一考核指标……这些都能算是这座研究机构的一大特,在这里做研究的科研人员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便可。

然而相对的,这里在研究上面临的力和工作强度,却是要比一般研究所大不少。毕竟不用跑的话,以他们这些人的能力,想要跟上陆舟的脚步还是相当吃力的。

如果要让侯进力来评价的话。

这里充了机会。

但竞争,也格外的烈。

每天熬到12点那都是家常便饭,忙的时候甚至得在实验室里打地铺,在辛苦程度上,比起其他做材料方向的研究所有过之无不及。

至于数学、物理研究所……

他没去过,也不好评价。

当然了,虽然忙归忙,但对于这里的生活,侯进力还是很意的。

无论是科研环境还是薪资待遇上,这里在国内都算是一的水平。

当然,这是和同行比,非要和那些搞IT的比就没意思了。

既然勇敢地跳进了生化环材的大坑,那就得做好被埋的准备。

更何况,搞科研还是得讲点情怀的。

即便做学问离不开钱,但只谈钱就没意思了。

每当坚持不下去了,侯进力都会这么安自己。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