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一盞清涼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亦珍跟在湯伯身後,出了門,正好遇見鄰居楊家的小名寶哥兒的獨子楊登科。
鄰居楊老爺是縣裏頗有才名的舉人,曾考出過鄉試正榜第三的好名次,可惜會試落了榜,家裏為供他讀書,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楊老爺也不是那迂腐死板的,見事已至此,總不能叫家中老父老母沿街乞討,遂罷了爭取功名的心思,回到松江。
楊老爺回鄉以後,娶生子,在西林禪寺前頭的慶雲橋不遠處,開了間書肆,一面承了西林禪寺的生意,印製經書,一面又託商旅自京中帶來最免費的話本,印刷成冊,在書肆中售賣,生意十分興隆。
楊老爺家致富,心思便活絡起來,先後納了兩個妾,接二連三地生了四個女兒,卻始終只得寶哥兒一個兒子,因而如同眼珠子般寶貝着。
寶哥兒比亦珍還小一歲,如今在縣裏的雲間書院上學。
看見亦珍,嘴裏含着一塊玫瑰松子仁粽子糖,白白胖胖敦、敦實實的寶哥兒,如同一隻穿着團花雲紋藏袍的球,跑了過來。
他母親治家極嚴,家中幾個姨娘庶女,輕易不得在他跟前走動。是以他閒來無事,總愛隔着院牆,同亦珍説話。
只曹氏覺得自己一個寡婦,帶着個女兒,偏居於此,若是引起不必要的閒言碎語,恐怕有損女兒亦珍的閨譽,故而對她耳提面命,少隔着牆搭理寶哥兒,免得惹麻煩。
亦珍倒沒想得那麼多,只有一偶然聽見湯媽媽和上門送魚貨的船婦閒聊,説楊家家業不是縣裏最大的,規矩卻絲毫不比方員外家少。哪家小姐要是給他家做媳婦,碰上楊塗氏這樣的婆母,真真苦也苦死。
小小年紀如亦珍,都聽得出這話裏話外的意思來,這才暗暗佩服母親曹氏有先見之明。
寶哥兒哪裏曉得這中間的曲折,這會兒一清早在堂裏碰見亦珍,大是歡喜,三步並做兩步跑上前來,一邊在寬大的袖籠裏摸來摸去,一邊問:“珍姐兒,這是上哪兒去?”亦珍看一眼他額上沁出的汗珠,細聲説:“我隨湯伯去茶攤上看看。”寶哥兒聞言先是一愣,隨後笑起來,“珍姐兒今天在茶攤?那我下了學,到茶攤去喝酸梅湯!”他身後的小廝伸手扯一扯他衣袖,“少爺,夫人吩咐…”寶哥兒回頭瞪了小廝一眼,嚇得那小廝趕緊噤聲。
他這才回過頭來,從袖子裏摸出一把玫瑰松子仁粽子糖來,張開白胖饅頭手,遞到亦珍跟前,“喏,我爹爹從蘇州府帶回來的,給你吃!”天氣熱,粽子糖已經有些化了,在白胖的手心裏相互粘做一團。寶哥兒有些窘迫,用另一隻手胡亂在身上摸來摸去,想找東西將粽子糖包起來。
亦珍暗暗嘆氣,這要是叫左鄰右舍看見了,如何是好?遂朝寶哥兒一擺手,“我不吃糖,我娘説糖吃多了牙要壞的。我先走了!”説完也不理寶哥兒做何反應,便跟着湯伯走了。
寶哥兒怔怔望着亦珍的背影走出視線,這才猛地省轉過來,大力將手裏的粽子糖摜在地上,滿臉沮喪。
小廝小心翼翼地遞過一塊帕子來,寶哥兒一把拍開小廝的手:“你早做什麼去了?”小廝不敢吭聲,垂着頭恭立在路邊,將寶哥兒氣得直跺腳。
且不提寶哥兒楊登科討好亦珍不成,氣得別別跳,只説亦珍隨在湯伯身邊,看着獨輪雞公車在青石板鋪就的堂裏,軲轆軲轆地前行,兩隻握着車把的手隱隱有青筋凸起,只嘆自己年紀小,又是個閨女,實幫不上什麼忙。
亦珍悄悄捏一捏拳。多年來母親持家計,供她生活得衣食無憂,如今母親病了,她如何也要把家裏的茶攤維繫下去,不教母親病中生憂。
湯伯推着雞公車走出堂,又行了約兩柱香的時間,便來到谷陽橋下一座涼亭跟前。
涼亭是木構架黛瓦四角亭,懸着一塊匾額,上書半閒亭三字,據説是取“偷得浮生半閒”之意,亭內有木桌木椅,供往來行人歇腳小坐。
餘家的茶攤就擺在涼亭邊上,支開小几,放上裝酸梅湯的酒甕,掇兩條長凳,茶幡一挑,茶攤便開工了。
亦珍是第一次在自家的茶攤搭手,看着既新鮮又好奇。只不過亦珍曉得,則不達。她強壓下自己躍躍
試的心情,靜靜跟在湯伯身邊,細細觀察湯伯如何將茶盞從食盒來取出來,倒扣在托盤上,如何將裝在油紙包裏的茶果一層層地疊放好,方便拿取…
待清晨的薄霧散去,街上往來行人便多了起來,叫賣聲,吆喝聲,車馬聲,橋下漁船搖槳而過出的欸乃聲,織在一處,好不熱鬧。
已有出來得早,兩筐新鮮瓜果悉數售罄的農人,挑着扁擔,裏頭放着自鋪買的一掛豬
,往回走了。
亦珍眼巴巴地望着那農人的扁擔由遠而近,復又去得遠了,連瞥都不曾瞥茶攤一眼,更不消説停下來,買一碗酸梅湯解渴了。不由得有些失望。
湯伯看了,忍不住笑,“小姐,這大太陽還沒上來呢。”亦珍聞言,大力點頭。是是是!這大太陽還沒上來呢。等頭升得再高些,頓時驕陽似火,熱力四
,路人個個曬得汗出如漿,口乾舌燥,定是要到涼亭裏來歇息片刻,喝一碗清涼消暑的酸梅湯,再吃點茶果…
亦珍幾乎能看見銅錢嘩啦啦進錢匣子裏的畫面,趕緊將兩手在
前
握,在心裏禱告:陽光猛烈一些,再猛烈一些!
湯伯哪有看不懂的?在一旁暗暗噱。
果不其然,又過了半個時辰,太陽昇至正空,將青石條鋪的地面烤得火燙,來來往往的路人開始耐不住五月的暑熱。
有個綠傘騌巾,穿馬尾羅道袍,腳踩大紅履的年輕書生,身後跟着個書童,主僕二人一前一後,進了半閒亭。
那書生在涼亭內坐定,自袖籠裏摸出幾枚銅錢來,給自家的書童,輕聲吩咐:“歲安,去買兩碗酸梅湯來,並要兩樣茶果。”
“是,公子。”叫歲安的書童雙手接了銅錢,來到茶攤前,“湯伯,來兩碗酸梅湯,加兩樣茶果。”
“老規矩,茶果要棗與南瓜子仁?”湯伯收下一把銅錢,問。
“是,老規矩。”歲安點點頭,“前兩怎麼不見湯伯來擺茶攤?”湯伯一邊取了茶碗,一抖腕子,將碗口翻上來,自裝
糖的小瓷罐子裏舀了一小勺桂花
盛在碗底,一邊對歲安説:“前兩天小老兒主家有事,實是無暇旁顧。”説罷取了細柄竹杓,從大甕裏舀了酸梅湯出來,倒在碗裏,另兑了一勺沁涼的井水,然後放在托盤上。又拿了小碟,裝上
棗與南瓜子仁,一併端進涼亭裏。
亦珍在一旁看得仔細,滿滿兩杓正好是一碗酸梅湯,不多不少。
那書生與僮僕在半閒亭內側身望着河上漁舟,悠悠然品酸梅湯,吃茶果,好不愜意。
湯伯小聲代亦珍:“沈公子主僕年輕,火氣旺,一般來喝酸梅湯,都是桂花
在碗底,一杓酸梅湯,兑一杓沁涼的井水為宜。倘使來的是婦人孩童,熱豁豁的天氣裏,要是一碗沁涼的酸梅湯下肚,只怕腸胃要吃不消。所以若是婦人孩童來買酸梅湯,頂好是用晾涼的開水,這樣不傷脾胃。”亦珍恍然大悟,難怪天氣再熱,母親與湯媽媽都不許她喝家裏沁沁涼的酸梅湯,只准她喝温涼不展的,原來是這個道理。
那書生主僕吃完酸梅湯喝茶果,歇得差不多,便出了半閒亭,繼續往家去了。
亦珍進涼亭,將兩隻空茶碗並空果盤收出來。湯伯接過去,“小姐,放着我來洗。”亦珍扎着手旁觀,覺得自己實幫不上什麼忙。
湯伯拿水瓢舀了一瓢水,倒進用過的茶碗裏,來來回回蕩一蕩,朝後倒在城河中,又舀了一瓢,細細地衝洗乾淨了,扣在細竹托盤上頭瀝水。待直起身,看見亦珍一副“沒事做甚無聊”的表情,不由得一笑,“小姐,等東海翁的弟子下了學,這一路就熱鬧了。”話音才落,便見一行三四個同前頭來吃酸梅湯的書生一式樣打扮的年輕公子,人手一柄綠傘,頭戴軟翅紗巾,身穿
領、大袖道袍,腳踩紅底淺面兒雲頭如意鞋,
懸玉
牌,有説有笑相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