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第六十二章一躍從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近午時分,食鋪中來了一個小小的用餐高峯,不但丁娘子帶着丫鬟婆子光臨,顧娘子也難得地自繡活中稍做解,來在小店裏,後頭還跟着英姐兒並雲間書院何山長的女兒何家娘子,懸壺醫堂費神醫的女兒及丫鬟婆子。

招娣忙將兩行人引至樓上雅間兒,在樓梯口上,丁娘子對顧娘子道:“相請不如偶遇,今既然與顧娘子在此偶遇,不如一同用個便飯罷?”顧娘子對丁娘子亦是惺惺相惜,遂向丁娘子施禮道:“恭敬不如從命,丁娘子請。”後頭的英姐兒與何家小娘子,費家小娘子彼此換眼,想不到竟然能與松江鼎鼎大名的丁娘子相遇,並且一道用飯,這是何等榮幸?

待丁娘子顧娘子並三位小姐落座,招娣奉上菜單,隨後送了茶水點心上來。

丁娘子指着硬麪兒玉版宣的菜單對顧娘子道:“想不到餘家小娘子是個有能耐的,將館子得有聲有。”丁娘子心中並非不擔心的。到底是個姑娘家,從小養在閨閣之中,如今母親病重,又被富貴人家得幾近走投無路,全靠她一人獨力支撐家計。然則見她仍能保持本心,並不屈從於富貴,又如何不教人心生憐惜?是以今她親自前來,為亦珍壯壯聲勢的目的居多。不想亦珍卻是有丘壑的,將小小一間三開間兒的鋪子,佈置得別有天,使人眼前為之一亮。連菜單都做得與眾不同,不由得期待起她館子裏的菜來。

顧娘子點點頭,她因是有一門刺繡的好手藝,故而對事物的雅細緻格外。她一走進珍饈館,便覺出了此間的與眾不同。下頭堂間兒牆壁上頭裝裱在畫框中的畫作,如同推窗而望的四時風景,霎時顯得不大的鋪面寬闊深遠了不少。帳台裏的架子上,裝着新鮮蔬果的琉璃瓶子更是教人耳目一新,使得客人能受到館子裏食材的新鮮氣息。

不一刻,亦珍自廚房上得雅間兒來,“丁婆婆,顧嬸嬸,英姐兒,何家小娘子,費家小娘子,歡光臨。”丁娘子輕笑着朝亦珍招手,“你這菜單做得別緻,只是老身看着哪道菜都是好的,還要請餘家小娘子來替老身參詳參詳,應該點哪幾個菜才好?”亦珍微笑,“那小女子便擅自做主了。”亦珍替丁娘子與顧娘子點了梅汁山藥糕,清蒸蕈菇釀鵪鶉,又為英姐兒三人點了酥炸藕盒兒,涼拌三絲兒,又細細地問幾人,睡覺醒來,嘴裏可覺得幹苦無味?到得秋裏,手心腳心是熱是涼?這才為每人點了不同的燉盅,“我這便到樓下去準備,幾位先小坐片刻,吃些點心。”丁娘子擺擺手,“你去忙罷,我們老的小的且有的聊呢。”亦珍一笑,遂下樓到廚房裏忙活去了。

丁娘子與顧娘子講起坊間的事來,英姐兒則與兩位小姐一邊打量雅間兒裏的佈置,一邊慨:“我原當做珍姐兒是個柔善的,想不到做起事來,竟如此雷厲風行。短短的時,便將這間館子經營起來了,真教人佩服。”英姐兒想起自己在佛前許的願來,她也需用心努力了。

何山長家的姐兒輕輕點點頭,“那在佘娘子家小聚,我便覺得餘家小娘子是個穩重温和有禮的,私心裏很是喜歡,想與她多多親近。如今借了她家館子開張的機會,冒昧前來,往後希望能與餘家小娘子多走動走動。”何小姐過了年也要説婆家了,再往後怕是要拘在家裏繡嫁妝學易牙理中饋了。心裏不捨得平時相的姐妹道之外,又想向亦珍學個兩三樣別緻的點心製法,將來到了婆家,也好討得相公翁姑的歡心。

費小姐與何小姐好,其父費神醫與慈惠堂的鐘大夫有同門之誼,只是鍾先生為人比較低調,聲名不如其父這般顯赫。兩人也偶爾聚在一處,喝兩杯老酒,敍敍舊,説些東家長西家短的。她無疑間聽見鍾大夫對父親説,景家堰裏餘家小娘子是個於醫道養生極有慧的,奈何如今年紀已經大了,到了婚嫁之齡,又是寡婦家的獨女,否則若是收做徒弟,將來定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那語氣,竟是少有的慨萬千。

費小姐心道自己從小便隨父親學醫,鍾大夫有時見了她,也會指點一二,卻從未得他如此高的評價,隱隱有些不服氣。前一聽何小姐説起顧家的英姐兒請她來亦珍新開的食鋪,便提出想要一道來見識見識。

待今一見,費小姐才暗暗道:果然有些才識,菜單上的養生菜,並不是胡亂寫的,倒是細細研究過一番。遂收了先前的不以為然。

等菜餚一道道送上來,費小姐已不由自主地聚會神。最先送上的是一人一小盅燉盅,盛在潔白細膩的湯盅內,下頭墊一隻描纏枝蓮青花小盤。揭開湯盅蓋子,暖暖的香味兒便在空氣中瀰漫開來,丁娘子與顧娘子用的皆是竹蓀排骨湯,湯清透,竹蓀雪白輕盈地沉浮在湯水中,點綴着幾枚鮮紅的枸杞,顏煞是好看。餘家小娘子言此湯最是補氣養陰,潤肺止咳,清熱利濕,於秋季飲用十分温和滋補。

而她同英姐兒則是銀耳雪梨瘦湯,效果與竹蓀排骨湯相當,但因她二人年輕,不必補得太過,以免過猶不及。

至於何小姐,用的卻與別不同,因她每到秋季,便開始手心腳心冷,到得冬裏尤甚。餘家小娘子給她單獨點了一盅豬腳當歸核桃湯,細細向何小姐解釋,手腳冷,乃是氣血不足之故。與其藥補,弗如食補,這豬腳當歸核桃湯,豬腳涼潤滑柔,補脾腎之陰陽,當歸温熱補血,有行血之功效,核桃健胃潤肺養神,於何小姐大有裨益。

一頓飯用下來,眾人讚不絕口。

丁娘子叫了招娣付賬,招娣結算了銀錢後,每人送上一個細細長長的小錦袋,“這是新開張,小店送的開張禮品,還請各位收下。”丁娘子接過錦袋,拉開袋口,往下褪了褪錦袋,出裏頭一雙筷尾篆了珍饈館三字的雕花竹筷來。

丁娘子忍不住對顧娘子道:“你看看,這心思細的,還送咱們小禮物,往後只消一見了這筷子便忍不住要到她這裏來吃一頓好的。”顧娘子接口道:“也不是什麼大魚大,油膩肥腴的,很是清淡口,卻回味悠長。真不知這孩子是怎麼想出來的?”晚上食鋪上了門板關了門,亦珍與招娣湯媽媽三人圍坐在帳台後頭,拿了算盤紙筆,一筆筆結算開支收入。招娣因不會算盤,數數也不靈光,在一旁看得直撓頭,惟恐最後算下來,小姐辛苦一天,反而蝕了本鈿。

湯媽媽心中亦有些焦慮,只是比招娣面上顯得從容些,並不出來罷了。

惟獨亦珍,還能保持淡定從容,一邊打算盤,一邊笑地安撫湯媽媽與招娣,“做生意哪有光賺不賠的?便是小賠不賺,也是常有的。”

“小姐!”招娣與湯媽媽齊齊叫。

湯媽媽又“呸呸呸”連連往地上啐了三口,“菩薩保佑!我家小姐年幼無知,壞的不靈好的靈!壞的不靈好的靈!”招娣趕緊隨着湯媽媽唸咒似地嘀咕了兩遍,一老一少這才彷彿安下心來。

亦珍忍了笑,總算將當天的帳結算了。

“今的收入,扣除禽蛋魚果蔬,油鹽醬醋茶柴,連人工統統算上,淨賺了四兩三錢銀子。”湯媽媽與招娣一聽開張第一不曾蝕本,淨賺了四兩三錢銀子,兩人齊齊唸了句“佛祖保佑”湯媽媽忙叫亦珍回後頭宅子裏去,“小姐快些回去罷,將今的好消息講與夫人聽,此間留給奴婢與奴婢家那口子打掃便得了。”亦珍情知湯媽媽斷不會要自己留下來陪他們一道打掃衞生,遂輕輕點點頭,“媽媽與湯伯也早些休息,莫累着了。”隨後帶着招娣穿過食鋪後堂,來在後宅。曹氏早已先用過晚飯,正等在底樓的廂房中。

因宅院沿街靠水,亦珍擔心到了秋冬季節,青石地面踩在上頭太過寒涼,遂教木匠在底樓廳堂廂房中都鋪架了龍骨,再在其上鋪了地板。老木匠磚瓦匠倒是頭回聽人説要在底樓鋪地板的,遂依了要求,細細將後頭底樓的一廳四廂悉數鋪上了地板。

一家人住進來以後,果然並無臨水人家青石地面慣有的陰冷覺。

曹氏私下對湯媽媽道:“珍兒…倒像是我祖上那位高祖母…滿腦子的奇思異想,也不知是從哪裏來的?”湯媽媽便勸曹氏,“夫人祖上的那位祖母,想是自有一番奇遇的。奴婢説句僭越的話,小姐自小也是個極省事兒的,何曾教夫人過心?夫人為小姐開蒙,教小姐百家姓三字經,後又教弟子規千字文,小姐哪一個不想一教就會的?老奴心裏尋思,小姐必是極有慧的。”曹氏點點頭,女兒確實從小便很令人省心,給她一本專給小童看的蒙學繪本,她可以靜靜坐在一處,認真看大半,然後將不懂的拿來問她,並不在她一最忙之季糾纏,要母親抱,陪她玩耍。

這時見女兒踏着夜,帶着一身煙火氣自外頭進來,曹氏忙要從熏籠邊上起身。

亦珍趨前兩步,向母親施禮,“孃親。”

“珍兒回來了。”曹氏伸手,拉了女兒坐到自己身邊的椅子上。

“累不累?餓不餓?”亦珍抿了淺笑,“三年饑荒,餓不死廚師。女兒在廚上,哪有餓着自己的道理?”曹氏仍不放心,“真不餓?再吃兩塊點心,喝一盞銀耳羹罷。”亦珍為教母親安心,便在母親的注視下,吃了兩塊桂花豆沙糕,並一碗枸杞銀耳羹。這才放下碗盞,起身去漱了口,回來向曹氏説起一天的生意來。

“女兒細細觀察了,倒是點心甜湯更受歡,比如酥炸藕閤兒,梅汁山藥糕,銀耳燉雪梨等,尋常做起來嫌麻煩,外頭又很少吃得着的。”養生進補,素來是富貴人家才享受得起的,平民百姓素時哪想得着這個?外間酒樓飯館食肆,又不講究食補養生。上檔次的酒樓講求的是山珍海味鮑參翅肚,略遜一籌的則講究濃油赤醬肥腴豐厚,最次的,不過是求個管飽,口味如何,倒是最不在考慮的了。

亦珍便想着,專門做這食補養生的菜,教尋常百姓也能三不五時吃上一回滋補的美食佳餚。

曹氏聞言點點頭,“我兒説得極是。”亦珍微笑,“所以孃親不必擔心,女兒應付得來。”曹氏握緊了亦珍的手,“孃親不是擔心…娘是怕你太過辛苦勞,年紀輕輕的,倒把身子給累垮了…”亦珍一笑,“女兒會注意休息的。”兩母女説了會兒話,亦珍這才辭了母親出來,各自回房洗漱休息。

作者有話要説:昨天那章只是章節名目改了,內容沒有變動,大家表重複買哈~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