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回劉表身死失荊州曹劉孫南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魯肅得了周瑜吩咐來試探南燁和諸葛亮,一上樓船便聽到了“嘩啦~嘩啦~”的麻將碰撞聲。這讓魯肅不由搖頭苦笑。

龐統一見魯肅當時大喜,典韋、周倉兩個臭牌簍子已經讓他提不起勁兒了,招呼魯肅道:“子敬快坐,我等打上八圈。”諸葛亮比起龐統的快言快語要沉穩許多,輕搖羽扇笑道:“士元也太急!子敬前來我等只顧玩耍也未曾接,失禮之處還請子敬海涵。”魯肅上前與眾人見禮道:“連處理軍務少有拜望,照顧不周還請國師與二位先生莫要見怪。”諸葛亮笑道:“我等也不曾與都督賀喜,豈會怪罪子敬?”魯肅問道:“都督何喜之有?”諸葛亮道:“公瑾遣子敬前來不正是為了這件喜事?”魯肅聞言大驚道:“孔明先生如何得知?”諸葛亮道:“前公瑾招待同窗好友蔣幹,大會羣英,令我等迴避。之後便有士卒言講曹換了水軍都督。想必是公瑾用計戲蔣幹,除掉了蔡瑁、張允。如此一來江東無憂,如何不喜?”魯肅聞言嘆道:“孔明先生果然高見,曹中計殺了蔡、張二將,已然換了樂進、李典為水軍都督。”龐統笑道:“曹被一時瞞過,必然已經省悟,只是不肯認錯。李典、樂進雖説知兵,卻不通水戰。曹水軍落到二人手中早晚送了命。”魯肅問道:“二位先生可知都督如何用計離間蔣幹?”諸葛亮、龐統雖説智謀超羣,但畢竟不是神仙,怎麼可能知道細節?二人只能將自己心中的離間之法説了出來,無非就是拐彎抹角讓蔣幹得知蔡瑁、張允投靠江東,與周瑜的計策大同小異,卻不完全相同。

魯肅聽了二人的離間之法也覺得不錯,但是都沒有周瑜的計策巧妙,心中不由得意。突然他注意到南燁一直沒有開口,如同木雕泥塑一般,便問道:“國師未卜先知,可能算到我家都督如何用計?”南燁一直不説話就是擔心被這些智力90以上的牛人繞進去,沒想到魯肅卻不放過自己。只好言簡意賅的説道:“蔣幹盜書——上了大當!”諸葛亮、龐統皆不知南燁這歇後語是什麼意思,魯肅卻大吃一驚。如今他算看出來了,在座的三人都是人,各有本領,智計絲毫不比周瑜差。後與曹戰,恐怕還真要用到三人之智。

魯肅探明瞭虛實也不再久留,起身告辭。諸葛亮囑咐道:“子敬在公瑾面前切勿言講我等先知此事。否則公瑾又要尋事害我。”魯肅聞言應諾而去回見周瑜,把事情訴説一遍。

周瑜聞聽魯肅回報大吃一驚道:“此三人後必是江東大敵,絕不可留。我當設法斬之。”魯肅見周瑜又起殺心,便勸道:“國師有恩於江東,都督殺之恐被天下人所笑。孔明與國師親近,恐怕殺之不易。”周瑜道:“我自有妙計斬之,令其死而無怨。”魯肅問道:“都督有何妙計?”周瑜笑道:“子敬休問,來便知。”次周瑜聚將,請南燁、諸葛亮同來議事。周瑜見眾將皆至便道:“蔡瑁、張允已除,即將與曹軍戰。敢問國師水路兵,當以何兵器為先?”南燁在周瑜水寨中待了數,這種簡單問題還能答得上來,便道:“大江之上,自然以弓弩為先。”周瑜道:“國師所言正和愚意。但軍中正缺箭用,敢煩國師與孔明先生各監造十萬枝箭,作為敵之用。此乃公事,國師與先生切勿推卻。”南燁聞言一愣,沒想到周瑜造箭把自己也捎上了。諸葛亮出言道:“都督所託自當效勞。敢問十萬枝箭何時要用?”周瑜問道:“十之內可否造就?”周瑜有意要害南燁和諸葛亮,十時間已然是最短期限了,只要稍有拖延就會延誤,但是也有完成的可能,這就讓二人推不得。

不等南燁開口,諸葛亮便道:“曹軍將至,若候十,必誤大事。”周瑜聽諸葛亮的意思好像還嫌十太長,心中一喜道:“孔明先生以為幾可成?”諸葛亮道:“十萬支箭,五足矣!”周瑜聞言大喜,轉而問南燁道:“不知國師需用幾?”南燁知道諸葛亮要去草船借箭,他可沒有這個本事,不過南燁卻另有辦法。便道:“孔明先生五可辦,我亦用五便是。”眾將聽南燁和諸葛亮五便可造十萬支箭紛紛議論,不知二人有何辦法造齊。周瑜也不知二人要如何造箭,便道:“軍中無戲言。國師與先生切莫為了一時意氣胡亂言語。”諸葛亮看了南燁一眼道:“我怎敢戲都督?願立軍令狀,五不成,甘當重罰。”龐統見諸葛亮有成竹拉南燁下水,小聲提醒道:“國師小心,周瑜、孔明皆無好意。”南燁算是看出來了,不論是周瑜還是諸葛亮,都不介意在對付曹的同時坑盟友一把。這與道德品質無關,只與立場有關。只不過周瑜佔據主場優勢做的更加明顯一點,諸葛亮則是顧全大局,並不主動害人,而是選擇推波助瀾。就與周瑜希望曹、南燁、劉備一同滅亡一樣,諸葛亮也希望曹、南燁、孫權一同滅亡成就劉備。

聽了龐統的勸告,南燁依然點了點頭對周瑜道:“我願同立軍令狀。”周瑜大喜,喚軍法官取了文書立下字據,而後對南燁和諸葛亮道:“事成之後,必有重賞。”諸葛亮道:“今已晚,來算起至第五,都督可遣五百士卒到江邊搬箭。”南燁道:“我亦是如此。”二人説罷離了帥帳,周瑜麾下眾將面面相覷,不知二人有何辦法。魯肅對周瑜道:“莫非二人有詐?”周瑜冷哼道:“他們自己送死非我迫。且叫軍士看管二人,莫讓他們獨自離開大營,看他們如何使詐。吩咐軍匠人等故意拖延,凡造箭應用之物都不備齊,如此一來必然誤了期。那時定罪,看他二人有何理説?子敬可去探看二人虛實,若有異動前來報我。”魯肅聞言告退。

南燁、諸葛亮出了營帳,諸葛亮忍不住問南燁道:“不知國師如何五造箭?”南燁微笑道:“我可不會掐算天時,用不了孔明先生之策。先生自去借箭,我另有他法。”諸葛亮聞言一驚,他怕的就是南燁與自己計策相沖,畢竟傳聞中的南燁國師大道通神,便是能知天時也不奇怪。曹不是傻子,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兩次被騙,假如南燁先去借箭,諸葛亮自己就危險了。諸葛亮沒想到南燁不但算出自己借箭之法,還另有其他辦法五造箭,不由暗歎南燁厲害。

二人説話之間,便見魯肅追了出來,諸葛亮見了魯肅便埋怨道:“我曾囑咐子敬休對公瑾直言,免得他要害我等。子敬不肯為我等隱晦,如今果然又出事端。五之內如何造的出十萬支箭?子敬若不救我,我命休矣!”魯肅為人豪耿直,諸葛亮若不道破周瑜之計也就罷了,如今道破魯肅難免臉一紅道:“先生本有十期限,如今自取其禍,我又如何救得了你?”諸葛亮道:“還請子敬借我二十隻船,每船要軍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為幔,再束草人兩千分佈船隻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五包管有十萬支箭,只是不可又讓公瑾得知,否則我計必敗。”魯肅聞言不解其意,可還是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魯肅並不像周瑜一般急於除掉南燁與諸葛亮,他更希望先顧全大局,利用二人除掉曹再説。對於魯肅來講,南燁和諸葛亮若真能在五之內造出二十萬支箭來,對於接下來的戰局沒有壞處,只有好處,魯肅也樂見其成。

聽完了諸葛亮的請求,魯肅又問南燁道:“不知國師造箭有何所需?”南燁笑道:“十萬支箭最短也要十造出,若要五內完工,只有夜不停趕工,如此一來工匠必有怨言。不過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我打算出三倍工錢重賞造箭工匠,並出三倍價錢採買物料所需。之前我曾答應公瑾此戰出些物力,這三倍造箭開銷我出三分之二的賞錢,公瑾只按造箭原價出資便可,但要先將銀錢付給我。”魯肅覺得南燁所需倒是比諸葛亮的簡單易懂,同時他也覺得南燁之言似乎有哪裏不對。這就好比一個人可以用一分鐘挖個土坑,六十人用一秒鐘卻辦不到。有些事情理論行得通,實際卻不一定能成功,那些工匠就算重賞也不可能五不眠不休。不過魯肅無心反駁南燁,同樣答應了南燁所求,回報周瑜。

諸葛亮所需的船隻、軍士、草人魯肅便有權調撥,再加上諸葛亮囑託,魯肅便隱瞞不提,只説南燁需要用錢重賞工匠。

周瑜心中也明白五造十萬支箭絕對不是有錢就能解決的,微微一笑道:“我便先給國師造箭之資,且看他五後如何拿得出箭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