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我走在山道上,前后无人,赶上途中下雨。先是小雨,由它落到脸上,倒也舒服。继而越下越大,我只好一路小跑,头发衣服都淋
了,见路边上方有个岩
,赶紧爬了上去,里面竟堆了许多劈好的木柴。这
顶颇高,一角斜伸过去,里面透出一道光线。从
凿成的石级上去,有一个石头砌的灶台,上面搁一口铁锅,那光线是从灶台斜上方的一条岩
中
进来的。
我转身,后面有用木头草草钉就的一张,铺盖卷起,坐着个道士,正在看书。我不免诧异,也没敢打扰他,只是望着岩
间不停抖动的灰白的雨线。雨下得肯定很大,我一时走不了。
"不要紧的,这里歇着好了,"倒是他先说话,放下了手中的书卷。
他蓄着垂到肩头的长发,穿一身宽大的灰衣灰,年纪看来大约三十岁上下。
"你是这山里的道土?"我问。
"还不是。我替道观打柴,"他回答道。
他铺上封面展开的是本《小说月刊》。
"你对这也兴趣?"我问。"看着混时光,"他不经意说,"你身上都
了,先擦一擦。"说着,从灶锅里打了一盆热水,递给我一块
巾。
我谢了他,干脆光膀子,擦洗了一遍,舒服多了。
"这真是个好去处!"我说着在他对面的一段木头上坐下。"你住在这里?"他说他就是这山底下村子里的人,但他厌恶他们,他兄嫂、乡邻和乡里的干部。
"人人都看重钱,人与人之间都只讲利害,"他说,"我同他们已经没关系了。"
"那你就打柴为生?"
"我出家快一年了,只是他们还没有正式收留我。"
"为什么?"
"老道长要看我是不是心诚,有没有恒心。"
"那他会收下你吗?"
"会的。"这就是说他坚信他自己心诚。
"你一个人长年这样在山里住着不苦闷吗?"我望了望那本文学刊物,又问。
"比我在村里要清静自在得多,"他平心静气回答我,并不觉得我有意搅扰他。"我每天还做功课,"他补充道。
"请问,都做些什么功课?"他从被子底下摸出一本石印的《玄门课》。
"这雨天做不了事,才看看小说,"他看见我总注视他搁在铺上的那本期刊,又解释道。
"这些小说对你做的功课有没有妨碍?"我还是有些好奇,想知道个究竟。
"咳,这讲的都是世俗男女的事,"他一笑了之。他说他上过高中,也学了点文学,闲来无事,看点书,"其实,人生都是那么回事。"我不便再问他是否娶过,不好打听出家人的隐私。雨声沙沙,单调却又令人适意。
我不宜再打扰他,同他都静坐着,有很长一段光景,坐忘在雨声中。
我不清楚雨声什么时候停歇的。等我发现雨停了,起身道谢告别时,他说:"不用谢了,都是一种机缘。"这在青城山。
我后来在团江的江心洲上的一座石塔前,还见到了一位僧人,光着头颅,穿的一件朱红的袈裟,在佛塔前先合掌,然后跪下叩头,游人都围住观看。他不慌不忙,礼拜完毕,下法衣,装进个黑
人造革的提包里,提把手柄弯曲可以当拐杖用的雨伞,转身就走。我尾随他,走了段路,离开了刚才围观他礼拜的游人,上前问道:"这位师父,我能请你喝杯茶吗?我想向你请教些佛法。"他沉
了一下,便答应了。
他面目清瘦,人很神,看上去也只有五十多岁,扎着
腿,脚步轻捷,我快步跟上他,问:"师父看样子要出门远行?"
"先去江西访几位老僧,然后还要去好些地方。"
"我也是个游离的人,不过不像师父这样坚诚,心中有神圣的目的,"我需要找话同他说。"真正的行者本无目的可言,没有目的才是无上的行者。"
"师父是此地人?此行是告别故乡,不打算再回来了?"我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