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应熊和建宁格格的故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顺治十年,即公元1653年8月,孝庄皇后主婚,将13岁的恪纯长公主下嫁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政治婚姻。

也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洲格格与汉人子弟联姻。

恪纯长公主,原称金福格格,为皇太极第十四女,她并非嫡出,而是由庶妃奇垒氏所生。相传奇垒氏是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绝代佳人,是皇太极征服察哈尔部的战利品,她虽然出身卑微,但为人谦和,才貌出众,在众后妃中最得皇太极心,长占龙,独擅专宠,连孝庄皇后也要对她礼让三分。

崇德六年,即1641年,皇太极兵围锦州,久战不下,只得丢下身怀六甲的奇垒氏御驾亲征。正当他率大军赶赴锦州前线时,当年12月,恪纯长公主降生了。与此同时,清军忽然如有神助,战场形势迅速发生逆转,明军节节败退,短短十天里,十三万大军损失殆尽,仅被斩杀者就有五万多人,尸横遍野,惨烈至极。

皇太极认为这是小公主给他带来的“兴之兆”于是破例为刚周岁的她进行册封。按照清制,公主一般在十三岁才可以受封,皇后之女封为“固伦公主”品级相当于亲王;妃嫔所生的则封为“和硕公主”品级相当于郡主。但是恪纯却有特许,可以享受同固伦公主相同的俸禄。这前所未有的殊荣养成了她自幼骄纵的个

然而好景不长,在她三岁的时候,皇太极驾崩,紧接着,多尔衮也因病去世,而新继位的顺治帝年纪尚幼,于是中大权落到孝庄皇后手上。她主持的第一场婚礼即是将恪纯许配给吴应熊。

那时候恪纯已经十三岁了,这十年间,她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地位是怎样一天天发生改变的,父皇死后,和硕公主与固伦公主的差别慢慢显现出来,服饰、饮食、年例都有分级,最重要的,是她所有的姐妹不是嫁给蒙古王公就是洲贵族,可是只有她,却要嫁给汉人。

这对于恪纯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屈辱。她终于知道,自己即使从小接受册封,可是庶出终究是庶出,她到底没有能力与真正的皇权斗争。

她哭泣,愤怒,悲哀甚至绝食,可是她终于在一片吹打声中出嫁了。孝庄皇后,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最仁厚的长者,她特意宣诏,将恪纯出嫁的嫁妆礼服和婚礼仪仗都依照和硕公主的品级来准备,但要比其他和硕公主丰厚得多,由钦天监选取吉,内务府具体负责,隆重办,备极华丽。

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和硕公主毕竟是和硕公主,顶戴花翎同仪仗礼数全不相同。而且,婚礼是否幸福看的不是仪式,而是她要嫁的那个人。额附是个汉人,这是不容更改的事实,这事实抹煞了所有的表面风光,让恪纯幼小的心灵深深受伤。她对未见面的夫婿盛了恨和不屑。

巧的是,吴应熊也并不想娶她,娶一个格格做子,娶一个眼线回家。他非常清楚这宗政治婚姻的实质,明白他留驻京城,赐住额驸府并不是一种光荣。他无法恩。

自懂事起,少年吴应熊就知道一件事:父亲吴三桂是天字第一号大汉!自己是汉之子!

出身不可选择,他惶惑了。在那个时代,所有的课本都只讲了“忠、孝”两个字,可是他却无君可忠,有父难孝。

他的君王,是人。如果他真是忠臣,他应该反清复明;可是出卖大明江山的,正是他的父亲吴三桂!试问,他该忠于谁?又怎样去尽孝?

也曾习文,天资既聪颖,不难锦心绣口,腹经纶,然而读书人最高成就无非中举,然既生为吴三桂之子,荣华富贵已是囊中物,何须赶考?

也曾学武,剑走星,刀赶月,却又如何?不是没机会上战场,但是任务是“平反”平的是“反清复明”的正义之师,试问手中剑如何举起挥下?

他的剑锈了,他的诗废了,汉之子的身份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人们因为他的身份而畏惧他,更鄙夷他。他没有朋友,没有亲信,没有志向,惟一的乐趣只是玩玉。

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处境和玉很像——玉本是名贵的石头,质地坚硬,光泽温润,但是偏偏容易受沁,沾上什么就变成什么,俗称“十三彩”就是很难有自己的颜。除非有人肯过气给它,温存地对待它,才可以使它去尽沁,恢复本

他从早到晚‮摩抚‬着玉,幻想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像玉一样,得到一个人温柔的,让他的心灵复苏。

可是,他偏偏娶了格格。

指婚之,他身着蟒袍补服,由赞事大使指引,在乾清门东阶下跪领圣旨,授爵三等奇尼哈番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接着到午门恭进“九九大礼”入赴宴接驾。

顺治帝在保和殿设宴,宴请额驸及王公大臣;孝庄皇后在慈宁设宴,款待众妃嫔及朝中命妇。中奏起中和韶乐和丹陛乐,一派喜乐气氛。

他醉了。

从此他知道,自己正式成为一个没有自由的人,一个父亲的人质,更深地卷入他所痛恨的政治漩涡之中。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不可以随便说话,否则随时就会被安上不知什么罪名推到他刚刚进礼的午门斩首。

运送嫁妆的车马排了长长的一队,浩浩开至额驸府来。

他看到格格。

她真美,美若天仙。可是他毫不心动,看她的眼神,如同看着一柄悬在自己头上的利剑,不知道它何时会呼啸劈下。

而她看他的眼神,也同样地冷,充敌意。

新婚第一夜,他们并没有同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