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彼岸之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业十二年夏,南下船队正在装挂帘帷、搬移家具之际,隋帝杨广忽然觉着有些心神不宁:他几次夜梦先帝和母后莲台阖目趺坐,他给母后捧水递茶,母后也不大理会他。他醒来之后,思来想去,想不明白所为何故?

他命司掌占卜的几位内史前来解梦。

内史元说:"现六月过半。七、八两月是先帝和文献后龙驭宾天的祭。二圣生前敬奉释迦佛门,先帝诞在佛寺,又被尼师抚育多年,文献皇后又是妙善观音的转世化身。先帝和文献皇后应是在请陛下南巡之前,做几场祈祷平安的功德法事?"太府卿元文都说:"臣以为元大夫所言极是,臣请陛下诏命大德高僧在中主持几场法事,求二圣在天之灵佑护陛下南巡顺利、社稷平安。"武卫将军宇文述说:"二圣生前与少林寺来往密切,开皇初年又赐少林寺万亩寺田,是少林寺最大的功德主。臣以为,若举办法会的话,仍旧还是请少林高僧更妥。"杨广以为极是。当下便命内史元拟诏并命太常寺派人前往少林寺传旨:邀善护上师亲率诸弟子,于七月丁未前三天,在景华祈福殿为先帝和文皇后主持功德法会,祈福社稷安昌…

善护接诏后,即刻选定八十一名唱颂僧人,其实包括十八名执掌法音法器和乐奏的僧人。作为领奏,灵宪的大横笛也被选入其中。

灵宪突然生出一种强烈的预——此番进,一定会见到离别十年之久的含烟…

其实,含烟一向并不喜热闹的场合。

以往,太常寺少卿兼领太乐署的总管何峡,从不令她在人前公开相。多年来,只要一出太乐署,她和服侍她的小蛾都会换下娥的衣裙,穿上内侍的衣袍进出。

何峡把她当做一件不肯示人的瑰宝珍藏在太乐署的。

离出发的子越来越近,含烟心下郁闷,和小蛾更上内侍的衣裳后,来到乐坊傍边的花苑散心。

含烟喜这里的幽静和那些参天的古树。在古树的旁边,因暑气开始消退,廊的荼靡花开得更旺了。白如纱,粉如绢,远处望去,仿如大雪一般落了一架子。

正在赏花,突然,她听到,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一阵若隐若现的音乐之声。

她一下子被那奇妙的旋律给引住了——这不像是乐坊伎们演奏出来的普通乐曲。虽说做为中乐伎,她不仅演奏过,更是听遍了天下美妙的音乐。而今天听到的这支乐曲,却是恁地沉蕴舒缓,旋律和配器虽说并不复杂,却有着一种寻常乐曲没有的清奇悠远,更兼旋律萦萦低徊、一咏三叹的,仿自来自天国一般。

含烟怔了怔,开始寻着这温润人心的乐音,慢慢往前走着走着。

乐曲更清晰了。

她知道,前面那一片回廊殿阁的地方是祈福殿。那里平时很少有人,只有释迦做法事时,才会偶尔打开。

她走到荼蘼花廊的尽头,扶着花藤,一时,整个身心都沉入了那种奇妙而肃穆、宁静而神圣的旋律的氛围里去了。继而竟是神魂俱醉,不觉潸然泪下…

"这是真正的梵乐,也有叫它青庙音乐的。这支曲子名叫《彼岸引》,源于西方天竺佛国,多是汉代以来,被传法译经的西方僧侣带到了中夏的。"沉醉于音乐之中的含烟,听到背后有人对她这般低声介绍。

原来,何峡也被音乐声引过来了。

"不大像咱们的乐师在演奏。"含烟一面凝神聆听,一面说。

"大隋廷乐坊的乐师们这几年已经开始于绮罗之丽,哪里还能有这份悠远缥缈,清奇幽雅的风格?这是禅宗祖庭少林寺自己的乐众们领奏的唱颂。少林寺是开皇以来最大的一家由皇家供养的寺院。寺里不仅有专司护寺的三四百个武僧,也有专司唱念吹奏和钟鼓竹管的一二百名乐众。"何峡自小在廷乐坊,音乐造诣极高。含烟被他收为弟子之后,从他那里学习到了许多的中外乐理,也学会谱曲和鉴赏,丝竹技艺也越发进。

原来这就是梵乐。

怪道它清冷舒缓,如幽潭碧水一般浸润心灵。

含烟沉醉到了乐曲的清凉之水中,忽然,竟然生出一种隐遁禅林的觉悟…

"想到近前看看吗?"含烟点点头。她实在想到跟前去看看:这样清奇幽妙的音乐,都是些什么乐器、又是些什么人演奏的?

何峡带着她,穿过一片花丛,过了一座小桥,来到了一处宏丽的院前,鼓钹笙笳之声也渐行渐近。

今天是头场功德法会,陛下和皇后也在。殿里殿外有层层卫把守,御卫严密。从正门到殿院,虽说连着几道武卫把守,身着三品太常寺少卿官服的何总管带着含烟,昂首阔步地走过,路上无人拦挡盘问。

随着乐声的渐近,何峡领着含烟来到了法会所在的宏德殿右阁。

来到偏阁时,何峡嘱咐她,若想到法会近前,可以托一方摆有茶盏巾帕的托盘,随那些专司服侍唱颂乐众的人侍立一傍就是了。

含烟依言,随一名捧着茶壶的人一起走到宏德殿内。

来在法会场内,令人越发融入到肃穆的音韵之中。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