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康熙審小寶3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一百五十六章康熙審小寶3高桂深一口氣,道:“皇上,當初我在五台山參見老皇爺的時候,老皇爺留了四個字給皇上…”康熙面一動,接口道:“永不加賦!”高桂正道:“正是永不加賦,老皇爺的意思,不光是説要善待百姓,他老人家宅心仁厚,還説過,天下事須當順其自然,不可強求。能給中原蒼生造福,那是最好。倘若天下百姓都要咱們走,那麼咱們從哪裏來,就回那裏去。老皇爺這話,皇上應該是聽過了,老皇爺話中含意,其實也還有一層,為什麼會有天地會的存在,天地會是反清復明的,可是,明朝已經覆亡了這麼多年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漢人要反對大清?皇上知道是為何麼?”康熙淡淡的道:“在漢人的眼裏,我們是侵略者,是異族,當然他們會想要反對大清,這有什麼不知道的?”高桂笑道:“其實,不是因身為你們是異族,而是因為…嘉定三屠,揚州十,因為大清先前的政策,所以,天地會就有了可乘之機,皇上試想一下,假如大清施行仁政的話,每一個百姓都有飯吃,有屋住,老百姓還會反對大清麼?天地會之所以能擁有這樣大的地下勢力,其實,都是大清把百姓推到了他們那一方,所以老皇爺才會説出永不加賦四個字,要除掉天地會,非要動刀兵麼?上兵伐謀,只要大清讓百姓富足的話,誰會去冒着掉腦袋的危險參加天地會?”康熙若有所思,道:“這個,朕又豈會不知?只不過,説易行難。”高桂笑道:“皇上,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什麼?”康熙聽他説話有條有理,也是首次覺得他與先前的不同來,深深的瞧了他一眼,道:“你説。”高桂道:“我覺得,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開發民智,讓老百姓都接受教育,國家要培養各方面的人才,不要重農抑商,一個完整的國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這是強國的本。而且,現在的大清最應該注意的是,滿漢民族應該一視同仁,決不能帶有民族歧視的政策,滿人不應該享有太多的特權,當然,我知道這麼説,皇上一定會不高興,但如果皇上用心想一想,如果能做到滿漢平等的話,還有多少人會反對大清?反正今天也説開了,我就業不怕會惹皇上不高興了,先前的一部明史,多少人被砍了腦袋?大清,在害怕什麼?!怕漢人會造反麼?皇上,滿族漢族,都是中國的子民,本應該親如兄弟,都是一國之民,皇上讀史籍,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能接受其他的國民,才成就了他的豐功偉績,只要是人才,都應該為己所用,強分國籍和種族,實是不智之舉,元朝的時候,蒙古人對漢人何等殘酷,要殺就殺,要砍就砍,因為害怕漢人造反,元朝軍隊把一隊隊百姓定期趕到海里餵魚,在內陸地區,元軍定期的在各個路口設卡,盤查百姓,發現所謂‘趙,張,王,李’四大姓漢人就拖到一邊殺死。這樣的殘暴統治,豈能長治?歷史前車之鑑,皇上是個聖明的君主,不會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如果皇上真能做到滿漢平等,那就真是鐵桶江山,區區的天地會到哪裏去反?沒有了火藥的火槍,比燒火都不如,小寶説了這麼多,皇上能明白我的苦心麼?”真是一口氣説了這麼多話,口水都幹了,康熙也忒小氣,不知道給咱瓶可樂來。

康熙目光炯炯,直視高桂,這個從前不學無術,肚子裏沒有幾滴墨水的傢伙,居然能説出這樣一番透徹的話出來,又想起先前他提出的國債之策,這樣的人才…如果不跟天地會扯上關係那就更好了。不過,他説的話也未嘗沒有道理。

深思之下,康熙問道:“你説要重視各方面的人才…”

“對!各方面,宋朝是從古到今最富有的朝代,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抑或是科技創新和人口,都是最鼎盛的一個朝代,宋朝的君主調整歷朝歷代法律中重刑法,輕民法的傳統,所以宋朝的富裕,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而且因為經濟法令的統一和健全,使得宋朝不單是國富民強,相應的,科技業也是突飛猛進的提高,皇上勵圖治,我就不信皇上不想建立一個太平盛世,受後世後代永遠傳頌。如果皇上總是在滿漢民族之事和天地會上面糾纏不休,如何當一個芳百世的明君?皇上,請千萬勿要本末倒置啊!”高桂的話説出來,康熙真的是開始重視了,起先他提出的國債,康熙一直都認為只不過是他腦子靈活,一時的靈光一現而已,此時聽他談論治國方略竟然頭頭是道,不由得心驚,這樣的人才,自己居然此時方知!這算不算是自己昏庸?

“小寶,你跪着累不累?起來説話。”康熙被桂哥給得震住了,居然忘了自己之前還想砍桂哥的“狗頭”的。

見唬住了小康子,桂哥不由得有些小得意,但他臉上卻是不敢表出來。

“滿漢平等,這件事,小寶你怎麼看?朕覺得,真如你所言,大清或許真的會強大,但很多事就觸及到了我們滿人的利益,只怕還沒等大清真正強大起來,自己就散了。還是那句話,説易行難。”高桂哪裏知道那麼多,他也不過就是照着書本上學來的照搬而已,真要細説,從何説起啊!沉了一下,高桂道:“誠如皇上所説,此事不宜用猛藥,一個不好,就會造成動亂,我覺得皇上還是應該先從教育方面入手,只有形成了一個良好的風氣,重視工商,重視科技,才能從本上改善國之本,至於滿漢平等,其實我是想,皇帝不差餓兵,想要讓漢人為大清盡心盡力,那麼給漢人地位和應有的尊重,漢人也一定會擁戴大清,擁戴皇上,這些,我相信皇上會做得很好的。”這些道理,康熙博學古今,又怎會不懂?只是從沒有高桂説得這麼清晰透徹罷了,宋朝每年財政收入最高的時候達到了一億六千$$萬貫(一貫錢大略等於一兩銀子),就算是半壁江山的南宋時期,也有一億貫的財政收入,而康熙此時的年財政收入還達不到兩千萬貫。藏富於民的重要如何,作為一個像康熙這樣的皇帝,當然最為清楚。康熙是清朝歷史上第一個開明的皇帝,他自然更願意自己的江山富裕和穩固。

是以,康熙暫時忘記了自己到這裏來的目的,反而是和咱們的小桂子談論起國事來了,起先是康熙站着,桂哥跪着,後來是康熙和桂哥都站着,他們一直談到快傍晚時,君臣倆都坐着,相談甚歡,那個叫作包天賜的太監卻是在中間偷偷的看到了這副情形,冷汗得嘩嘩的,怎也想不通,一開始還要砍腦袋的,現在卻變成了這樣!

(ps高桂之言,並不代表作者的觀點。)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