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20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變的。恰好吳庸又知道了這事兒,急着要向朝廷密告,情急之下我才將他們殺了滅口。”老徐和文君聽到這裏不約而同地轉頭看他,目光也彷彿變得多了幾分敬畏,張寧的身世以前確實沒告訴過他們。梅倒是早有猜測,因為張寧在辟
教總壇的待遇,一個男子能住在教主的廂房裏,肯定和教主關係非同小可。
羅幺娘本來比較呆滯的表情也出了驚訝:“真的?”張寧道:“我為何要騙你?”她沉
道:“我本來想找你,就是想質問你為什麼要拋下我那樣做,如今……”
“有些事兒無法改變,我怎麼做也避免不了如今的結果,遲早的問題。”張寧道,“你打算怎樣?要不跟我走,我的父母尚在,咱們回去就成親。”羅幺娘有點可憐兮兮地看着他,過得一會兒才慢慢地搖頭,眼睛已經濕潤了。
她和以前的王家小姐完全不同,張寧是理解她的……楊士奇是有極高身份權位的人,羅幺娘作為他的養女,其實擁有太多的東西,她有十八九歲了還沒出嫁,絕不是相貌身世欠佳找不到,可以説是大把的青年才俊任她挑選,對她這樣的條件來説年齡本不是問題;就算張寧更卑微點,可能她也不會嫌棄的。
可是張寧一個將被通緝的亂黨,天下之大連容身之地都沒有,要讓羅幺娘這樣的千金小姐跟他跡天涯朝不保夕?確實有點強人所難。皇子有個
用,除非是當今皇帝他爹的皇子,就算不做皇帝還能有個王府領着豐厚俸祿逍遙快活。咱們不能要求女人們是聖人,女人其實很現實……
“我一點都不怪你。”張寧的眼神非常真誠,他心裏也是這麼個受。他笑了笑,“你本來看上的就是一個有才華前程的年輕官僚,而不是一個東躲西藏的前朝亂黨。”羅幺孃的淚水終於滑了下來,張寧也相信她此時的傷心是出於真心,而不是惺惺作態。
她哽咽道:“我這輩子都不想成親了,只想陪着我爹。”
“過段時間就好了。”張寧故作輕鬆道,本不提以前的有點像海誓山盟的東西,以前説過的,説是在朝裏混不下去就要帶她跑,她還覺得很
動。
現在這般情況,張寧也沒有憤世嫉俗有啥情傷之類的想法,只是覺得很正常。他活了兩輩子都從來沒信過啥海誓山盟,這種玩意就當是發情的時候説着玩的話,和甜言語差不多的東西,聽着舒服不必當真。
羅幺娘掏出手帕擦了一把眼淚:“張平安,你今後有何打算?”我想造反。張寧這麼想,但沒必要見人就説,他説道:“我只有在父皇那邊找地方容身,你放心,胡部堂嘔心瀝血十幾年又清查僧道又布眼線於天下,都沒能把父皇查出來,我在那邊還是很安穩的。”
“那你到京師在作甚?”羅幺娘問。
張寧道:“聽説漢王要起兵,過來看看稀奇。”
“算了,你本來就不必告訴我實話。”羅幺娘有些失落道。
張寧一副很認真的樣子:“確實是看看稀奇,不過得了父皇的首肯。你在官場上聽到了些什麼消息?”羅幺娘道:“漢王已聚兵數萬,到處聯絡官員武將,肯定是要謀反。前陣子他派人聯絡英國公張輔,但英國公把信使給到朝廷了;英國公無論在京營還是邊將心裏都有極高威望,又是能征善戰的將才,幸好他沒被説動,否則非常嚴重。不過其它文官武將有沒有被説動的就不好斷定。家父的意思,由於漢王一開始氣勢很盛,咄咄
人,朝中文武多半抱着見機行事的想法。……皇上派宦官侯泰去樂安送信,侯泰回來後一問三不知,不敢得罪漢王。皇上只好問隨行的錦衣衞才知道樂安現在的境況。宮裏的宦官尚且如此,大臣官僚們更是緘口不言,作壁上觀。”張寧道:“在此之前我在做官,對漢王的事也有所耳聞,總覺得他不是皇上的對手,一目瞭然,怎麼朝中同僚的見識大多數比我還差?”羅幺孃的表情無意間
出一絲輕蔑:“吃着皇糧的人,你以為幾個有真本事的?那漢王追隨永樂皇帝打過仗,並屢立奇功,能征善戰天下聞名,當此之時又聚眾數萬,京師當官的誰不怕?”張寧沉
片刻,又打聽:“漢王身邊應該沒什麼人才吧?我
覺他已經錯了好幾次了。”
“聽到家父和於大人的商議,大概夜與漢王密謀造反的人都沒什麼才能,只有他們新封的兵部尚書朱恆,雖名氣不大,但在南京時家父就覺得此人頗有見識,漢王重用這樣一個身份不高的人,還是有識人眼光的。”第一百七十五章想方設法張寧從羅幺娘那裏打聽到了不少東西,甚至還有朝廷平叛的主將信息,這些東西在大街上道聽途説是完全不可能聽到的。皇帝一開始想派薛祿去平叛,薛祿害怕,朝臣也有爭議。後來討論御駕親征、或者派軍界德高望重的英國公張輔。
接着張寧一行人就離開了京師,羅幺娘看起來有些傷,不過表現不算太誇張。
這樣好,不然要怎樣?要張寧提出來説“為了你好”,你是朝廷大臣的女兒,生活一片光明,我不能拖累你?這樣做顯然不是張寧的風格。
翻開簡陋的地圖,京師到山東樂安並不遠,永樂帝在世時言“朝發夕擒”雖然有點誇張,大軍一天是到不了的,但對於快馬小隊來説,一天時間能到並非虛言。當初永樂帝就覺得朱高煦會是王朝的一個隱患,但因為是親兒子又念及“靖難”之役時朱高煦的勞苦功高,不忍殺害,所以早早就為繼承大統的兒孫做好了準備埋下了伏筆:把漢王封到樂安。樂安就在京師跟前,明軍最有戰鬥力的京營在京師,只要漢王有什麼異動,即可發兵短時間內解決,避免內戰擴大。這就是所謂“朝發夕擒”,顯然朱高煦很早就被自己的親生父親算計了。
馬車上,張寧問老徐:“我們已經得到了很多消息,當此之時如果你是漢王,要怎麼做才好?”老徐無言以對,這場已經開始複雜化的爭鬥對他來説已經離了認知,畢竟老徐只是做過中層武官。可見謀士、謀略家有着不可取代地位的原因。
張寧自認算不上謀略家,但是他覺得這事兒還是很好判斷的。他便説道:“如果我是漢王,就抓住兩個字‘拖’‘遠’。雖然宣德帝名正言順,但他年輕剛剛登基,威望反不如他的叔父漢王。所以京師到地方才會有那麼多隔岸觀火等結果的人,這時候只要宣德帝不能一鼓作氣滅掉漢王,拖得時間越久,就越對漢王有利。第二,要拖延時間,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駐紮有鋭的京師,離開山東南下暫且避戰,京營遠道奔襲就很難短
湊效。地方守備在勝負未定之時,估計很少有人願意拼死阻攔漢王的去向;就算有,也可以繞開,地方軍隊決計不願意主動追擊的。”老徐道:“東家見識極遠……不知漢王有沒有這般見識?”這下張寧一語頓
。在他記憶的歷史知識裏,明朝藩王謀反掀起最大
子的當屬朱棣,其次應該是後來的寧王,唐伯虎點秋香裏的那個寧王。不過寧王也沒折騰多久,心學派的一個夫子王明陽還沒等朝廷兵馬過來,自己東拼西湊搞了一股人馬就把寧王給滅了。除了這兩位,歷史上其它藩王折騰的時間更短,包括眼前這位漢王。
張寧稍微推演了一下,覺得如果漢王離開山東,南下去攻佔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