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32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術好像確實在後來的西方軍事上曾經有過。<是文官,對火器瞭解不夠,但很有智慧。這樣的人應該不是隨便一個無名之輩,張寧能想到的只能是于謙了,他最有。

張寧隨心默默推論了一番,如果騎炮戰術是用他擁有的長管野戰炮、加上官軍那樣足夠數量的騎兵,恐怕在開闊地是無往不利,完全足夠擊潰朱雀軍這般的步軍方陣。

太陽已半落,殘陽似血,與戰場上慘烈相映成輝。今天只能在附近紮營休整了,將士們都需要一點休息,過一晚上估計馮友賢的騎兵也能回來。

果然在天黑前馮友賢就回來了,他前來中軍請罪沒能及時參與大戰,張寧並未責怪,反而嘉獎道:“馮將軍奔襲至敵後,成功摧毀浮橋,騎兵團完好歸來,何罪之有?”馮友賢聽罷忙拜謝。

這時周夢熊順着話説道:“湘水水面寬闊,官軍建三座浮橋必耗大量船隻,如今全數被焚燬,敵軍主力恐怕難以渡江,或許我們明天就能追上其大營,將其主力擊敗。”<在南路軍中。”張寧不動聲道,他頓了頓便問周夢熊,“如果現在周將軍是官軍南路指揮使,此情當如何應對?”周夢熊皺眉沉許久,“南路軍吃了一場敗仗,士氣定不如前,擺開了打應該打不贏,跑又跑不掉。騎兵倒是可以向北撤離,步兵大營沒辦法;長沙府防守倒也不要緊,有湘水屏障,這種時候朱雀軍不會費時去攻打大城……有了,湘水橘洲附近有片山叫嶽麓山,諸位定然聽過天下馳名的嶽麓書院,就在此山中。”張寧道:“于謙……周將軍若做指揮,會去嶽麓山固守?”周夢熊道:“這也沒辦法的辦法,跑不掉打不贏,去山上也不容樂觀,上去就會被困住,死地也,遲早被吃掉……不過憑藉地形防守,是拖延時間的。”這時朱恆輕輕提道:“就算南路軍戰敗,拖延了時間也是極為有利,咱們常德府空虛,北路軍之前就集結進發了。”張寧一琢磨頓時到有些沉重,他覺于謙一定會這麼做、或者于謙還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只要能拖一段的。

但是到嘴邊的難道就要放棄?不把南路軍徹底擊潰,這塊就要威脅腹背。

大帳中的要員時不時議論着,談論自己的主張想法。良久之後張寧才開口説道:“現在就應該提早做出抉擇,趁早讓常德府把重炮和兵器局作坊運到辰州去……在不得已之時放棄常德府,以戰略縱深換取時間;先將南路兩萬多人擊潰,減少我軍此後的壓力。”周夢熊如今在軍機議事時很積極,大約是因為和張寧已聯姻的需要從常德府調糧賑災;若是咱們只剩辰州府了,又有一萬多兵馬就食於當地,稍假以時,恐怕難以支撐。”張寧心下一橫道:“常德府幾無能戰之兵防守,謹防意外失陷……決不能讓野戰炮落入官軍手中!我們寧肯在常德府戰北路軍時沒有野戰炮,也不能承擔火炮被繳獲的風險。下令常德府的官吏組織人手轉移火炮,吾意已決;常德辰州路途遙遠、事不宜遲,今晚就派快馬去傳令。”朱恆疑惑道:“王爺認定官軍會自入死地固守?”

“暫時尚無實據確認,但我判斷這事八九不離十,于謙應該在軍中,此人不可小視。”張寧道。

眾人皆有些不解,甚至有人覺得張寧今天的表現很糟糕,完全沒有可信的情報和憑據支持下就決定軍機大事,大事豈是憑一個人的直覺決定的,難道將決策視為兒戲?大夥兒也不覺得張寧屢次提到的湖廣巡撫于謙有多厲害,此人不到三十歲就完成了科舉道路、並升任兵部右侍郎兼一方大員,或許為官之道頗有造詣,但除此之外又有什麼過人之處;此時的于謙也沒太大的名聲,大家此前都沒聽聞過。

但是在場的人聽到了“吾意已決”這口話,也無法再説什麼。因為張寧集團結構簡、缺少牽制分權制度,他實際上就是獨裁者,不言而喻地擁有軍政最高權力。加上張寧在建文黨內部的皇子身份、以及朱雀軍是他從無到有組織起來的現實;內部本就沒有任何人有相近的實力與之抗衡。

不過,等到第二天上午大夥就服氣了,前鋒探馬已經回報了南路大營的動向,真是向嶽麓山而去;人們不得不承認,張寧有時候靠直覺也是很準的。

南路軍的動向多半是要上嶽麓山,此時已無路可走。只要朱雀軍不主動撤走,這股官軍必大部滅亡於此,上山就沒有縱深和餘地、只能是死地。

張寧在行軍途中回顧左右:“于謙必在南路軍中!除了他,湖廣的武將官僚沒有誰敢下這樣的命令,把整整幾衞兵馬調到死地,誰也不敢擔此責任;而且上嶽麓山顯然是臨時決定,一夜之間調動南路軍隊。”他又傳令軍中各將,攻下嶽麓山後嚴守各處關口,務必拿住湖廣巡撫于謙,如不能俘獲可斬殺之。

張寧對於謙同樣沒什麼私怨仇恨、相反很欣賞他,但是對於這種和自己作對的能人,必要時決不能心慈手軟。當初他的“父皇”建文和燕王北軍作戰時,就因為礙於叔侄關係下了免殺令,結果讓燕王朱棣有機會死裏逃生,這完全就是個天大的錯誤;張寧當然不想步父皇的後塵,將來不斷地為自己的失誤悔恨。

待朱雀軍尾隨追至湘水邊,果見官軍主力都上山去了。從湘水岸看上去,用眼睛直接就能看到幾個主峯上都是人;算來山上的人馬應該接近兩萬,而嶽麓山佔地不算遼闊,那麼多人佈置在上面、兵力是相當密集的……那光景,讓張寧想起了五一和國慶的風景區,好像這座山本來就是“風景區”。

張寧又向東望去,看見了江心的橘洲,也就是後世的“橘子洲”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首詞就是寫的此地光景!不信玄虛的張寧也忽然覺得好像此地形勝、有帝王之氣一般。

大江對岸,長沙城單單西城就有多達四座城樓,巍峨聳立近在眼底,這座城不愧為大明湖廣佈政使司的重鎮,氣勢就足可與它的名聲相配。

在塵世幾多掙扎奔波,忽然就來到了這樣一個風景絕好的地方,可惜時機不對、張寧此時壓沒心情去欣賞,他心裏只想着要把那山上的軍隊殲滅。若是往後換了一種心情到來,受一定是相當不同的。

就在這時,忽有快馬來報。信使自常德府來,張寧忙開漆封觀閲,只見蓋有參議部印,上面寫着:探馬來報、參議部復實,澧州北五十里發現大股馬隊,官道上塵霧蔽天、大軍不見其尾,兵馬或逾萬人。

《平安傳》281-300章第二百八十一章證道“大事未成,我不能留在此地。”于謙正道,“他評判功過是非時、今若我有罪,我甘願以死謝罪。”此時叛軍剛靠近嶽麓山,少數幾個高層要跑還來得及;但一等叛軍封鎖幾處要道,就只能在這地方等死了。于謙這口話顯然是要跑。

大軍陷入死地,主官要跑,他卻能説得如此義正詞嚴;總兵孟廣等武將見狀不得不服。

于謙此前説過“我的命並不重要”,當時他正想着這場戰爭的重要後果與一人身家的比較;現在他的表現、卻好像自己的命又重要起來”

“最快。兩口意思完全矛盾的話,他都能説得大義凜然。

眾將僅憑覺,是覺得於謙很真誠的;但他們並不真正瞭解這個京裏來的大臣,誰也不知他的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