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425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不過楊士奇想起一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幹大事目光卻不能只看大的東西,察細微同樣重要。沒幾天他隱約覺察這件事事出有因,終於找到來了羅幺娘説話。
經過一番好言的道理,楊士奇終於問出了自己的想問的話:“幺娘,你是否與張平安的人有過接觸?”羅幺娘一下子就被問住了,她曾想過主動向楊士奇承認,但肯定是沒有那般勇氣的。現在楊士奇反過來問起,她覺得應該説實話了……其實剛才楊士奇説那番不相干道理的時候,她就猜測可能是為了這事兒,果不出其然。
她的腦子裏一片空白,心裏又急,幾乎是一瞬間她明白必須馬上回答。心裏一個聲音説:告訴家父吧……要怎麼懲罰,或是以後不信任我了,都是應該的,承受結果至少良心就安了。
“沒有,天子腳下,女兒怎麼能和那些人有什麼關係?”羅幺娘道,説出口時連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回事,腦子裏照樣一團亂麻。
楊士奇聽罷點點頭:“我本來就不該問你的,不過既然問出來了,你説沒有,那便定然是沒有的事。”楊士奇這麼説,羅幺娘此刻心裏真是難受極了。好幾次都想幹脆跪地認錯,可是她還是那麼站着。……而此時桃花仙子等人嗅到了危險,已經離開揚州城。在城廂和鄉下兜了幾圈,確定沒有人跟蹤而來才覺得度過了一場驚險。鄉下有些地方人煙較少,若有尾巴不發現也難。她決定暫時找個地方安生避一下風頭,但這邊已無接應的人,行路沒有問題,一旦停留就很招眼。這時辛未説道:“我一直沒説,老家就在揚州府這邊,要不一同回鄉在我家住幾?”桃花仙子提醒道:“此事有風險,你也不怕連累他們?”辛未搖搖頭:“父母已過世了,無兄弟姐妹,不過宗族裏的親戚認識我,而且地方較偏僻,咱們找個理由在親戚家落腳,反倒合情合理。”第三百七十章大仙武昌城兵器局。張寧親眼看到官吏和工匠們改裝出來的燧發槍試驗,未裝彈、只裝了擊發藥和發
藥,試了十次只有兩次打響。製造少量幾枝做試驗沒花多少時間,槍管是現成的,只是重新打造了擊發機關;但這個結果讓大夥兒十分沮喪,這種東西顯然不能批量製造投入戰場的,否則能不能發
全靠運氣一點穩定
都沒有。
當場就有人乾脆提出了質疑:“用火鐮火石點火,也得先用火絨、再用觸燈;咱們光靠鋼片撞火石就要擊發彈藥,恐怕真是不太容易啊。”這人口無遮攔,兵器局裏的所謂官吏確實也稱不上官場的人,大多出身不好又沒功名,經歷見識也不多;不然心思更多的官兒肯定不會質疑這個方案,因為它是湘王親自提出來的。好在張寧也並不計較這種事。
張寧回頭看了剛才説話的人一眼,用十分肯定的口氣説道:“不用明火、只靠燧石的燧發槍必定是可以造出來的,這次效果不好應該是設計機關的問題,再多嘗試幾次定然可以造出來。”他能這麼肯定,自然是因為歷史上出現過這種東西,那是後世人們的經驗而不是假設。而且他清楚地記得:工業革命發生在一八六零年、十九世紀中葉,這基本是常識;而燧發槍的問世大約在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初這段時間,距離工業革命至少兩百多年,那個時候也就大約是明朝萬曆年間,世界上東西方都沒有所謂工業可言,更無機牀一類的東西,全靠手工製造。既然歷史上出現過這玩意,那一定是可以憑藉這個時代的技術製造的。
而且現在是宣德年間,要發明這種東西只能靠自己,沒有任何可以引進技術的法子;因為現在的中國是全球經濟、科技技術最發達的地區。等東方在純粹技術上落後時,大約要推後到萬曆年間了。
不過眼前的這幫監工和工匠都一籌莫展的樣子,讓張寧心情也很不好,覺有才能的人確實非常稀缺。他拿着試驗品搗鼓琢磨了一陣,“興許是擊發力度不夠,摩擦撞擊不出可靠的火花,所以才不容易引燃火藥。”從火繩機關到燧發機關的槍械結構已經有點複雜了,張寧也搞不出來,只好紙上談兵希望能對工匠們的技巧思路有所幫助,“要增大機關力度,有些原理可以利用。比如齒輪和槓桿……”他説着發現兵器局提舉馬大鵬已經叫人拿來紙墨記錄內容了,希望馬大鵬不是做做樣子拍馬
,最好是真正在用心思。
如今想來,世俗那套馬工夫和人情世故真是糟粕,真要幹事業的時候,一點用都沒有,反而增加運作成本、降低了辦事效率。難怪“韋小寶”選武將的時候,看誰不拍馬
就選誰。
“你們一定見過水車,人力踏板蹬得較慢,但費力;運水那頭水行得快,卻輕一些。齒輪傳動道理與之類似,結構有些不同……我得畫張圖下來才説得明白。”張寧轉身向擺放紙墨的案板上走去。
就在這時背後一個聲音道:“小人知道王爺所言何物了。宋代就修過一個鐘樓,是為了天子的言行與天時應;鐘樓靠河水修建水車為帶動,裏面就有大小許多齒輪,報時與
月星辰同行。除此之外,樓裏面還有一種東西叫‘鐃神’,每隔一刻鐘能自動敲更報鳴,無須人力也。鐘樓後來毀於元軍,但其構造有書記載,小人曾經見過那本古籍的手抄本。”張寧聽罷,頓起興趣,忙轉頭瞧誰在説話,只見是個清瘦的中年人,留着稀疏的山羊鬍,臉有點窄。此人的言論提醒了張寧,他這才意識到中國古代是有很多
妙技藝的,只是沒有系統化的理論,而且得到推廣的科技也不多,只有農業用的木質播種機等玩意才引起朝廷官府的重視扶持,因為糧食生產才是中原王朝一向注重的技術,包括指導農業的天文曆法。
他當即讚道:“你頗有見識,叫什麼名字,時任何職、曾作何業?”大夥都轉頭看向那山羊鬍,不少人的表情一臉恍然,顯然是認識他的。只有張寧完全不認識此人,他不過偶爾到兵器局來罷了,只與馬大鵬及幾個官吏較。饒是如此,張寧這樣的“親王”也是極少見的,上位者事無鉅細親自過問工匠們的技術細節,着實與此時的勳貴行事不同;在人們眼裏,所謂大人物應該總是在幹一些叫人理解不能的大事。不過張寧的思維不同,他覺得宏觀大事是由一點一滴的細微小事經過合理規則演變而成,光講大道理不一定有用。所以在更為先進的現代社會,人類不僅在研究宏觀社會經濟,小處已經着眼到量子力學。
那山羊鬍忙拜道:“回王爺的話,小人姓湯名陽,兵器局的匠人,以前是……是看風水的。”旁人終於忍不住説道:“稟皇爺,小的們都叫他湯大仙,用羅盤看風水倒是副業,賣棺材寫祭文只要死了人他什麼都幹,還會捉妖驅鬼!”眾人已經笑出聲來。
湯大仙忙道:“小人不敢欺瞞王爺,死了人入土,最先就是要看風水的。”
“在本王這裏,英雄不問出處,唯才是舉。”張寧淡定地説道。這句話在湘王集團是很有市場的,因為在前期投靠張寧的人幾乎都沒什麼值得炫耀的來頭,有的甚至是以前生計都無以為繼的落魄漢子。就算是兵器局現在的最高長官馬提舉,從前是逃到鳳霞山的鐵匠頭子,有什麼好高貴的身份。
不過這個湯大仙只是引起了張寧的注意,尚無功勞,所以説一句英雄不過是逢場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