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我拿着驗孕的手在顫抖,我仰起的頭在躲閃,我跪立的身體在搐……

從媽媽中噴出來的清猛烈的擊打在我的臉頰上,從媽媽的眼中迸發出來的汁和灌進了我的嘴巴里,從媽媽頭上潑灑出來的新鮮母澆灌在了我的頭頂……

我頹然的趴在地上……呆呆的看着驗孕上兩條明顯而清晰的紅線……我再次痛苦的閉上了眼…………

第77章“志兒,你來,今天的課業可都通曉了?”

“爺爺,今天我背誦了呂氏秋一篇,可是其中一段我有所不解。”

“哦?背來於我聽聽。”

“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溪,若白堊之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

且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

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嗯,很好,此章乃先識覽察微名篇,你有什麼疑惑?”

“文中提到古時魯國有法令,凡是將在外為奴的魯國人從外國贖回的,國家就可以替他報銷這筆開支,孔子門生子貢因為善於經商,所以家財萬貫。同時他又跟隨先聖多年,因此心有廣志,懷仁德,所以他將魯人贖回之後並沒有向國家索取報酬。按説這是大仁大志的寬闊襟,況且能者多勞也是合乎君子之道的,可是為什麼孔子卻批評他不該這樣做,還告訴他,以後恐怕再無魯人願意贖回在外的奴隸了呢。”

“志兒你能有此一問,我深,而且你心地純良,寬仁坦蕩,這都是難得的造化。爺爺還望你能始終如一,堅守本心。不過你要切記君子為學一定要善察,善記,善思,善問,善行。你現在年紀尚幼,世間許多的深道理你還未能親自體會,所以,第一不可妄自臆斷,第二不可心存僥倖,第三不可輕率浮躁。

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事都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嗯,我記住了爺爺。”

“嗯,那爺爺現在把這個道理講給你聽,你還記得爺爺之前教過你的尚書康浩一篇嗎?”

“嗯,記得。”

“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説的:有敍時,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畢棄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非汝封刑人殺人,無或刑人殺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無或劓刵人。外事,汝陳時臬司師,茲殷罰有倫。要囚,服念五、六至於旬時,丕蔽要囚。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乃汝盡遜曰時敍,惟曰未有遜事。還記得這段話的意思嗎?”

“記得,意思是要心懷仁德重視法度,不可以人刑人,而要以法刑人,但是義刑義殺都不可肆意草率,反要謙遜有禮,恭敬和順。”

“很好,所以志兒,你要知道大千萬物各有其道,各行其是。萬物如此,人亦如此。每個人出身不同,身份不同,故而立場也不盡相同,所以其所作所為也就各有參差。子貢富貴仁德,並且以孔子為師,他無論是才學或是家業都不是常人可比,故而他能做到的事情,未必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本來魯國的法令僅僅是一條趨利避害的成文法,其中既不夾雜鼓勵,也不包含威脅,它輸出的含義也非常簡單,就是盡你所能去幫助自己的同胞。你要知道並非所有的魯國人都具備子貢那樣的家世和修為,或許他們在外奔波已經十分拮据,可是考慮到有同胞落難,同時又有法令保護,他們才能頗為艱難的願意將在外為奴的魯人贖回。但是子貢只為彰顯自己的情,而不顧眾人的窘困。在沒有子貢之前,每個人心裏會想,反正國家會報銷開支,我將人贖回,不過只是費了些心力,但是也能在鄉里博取一個好的名聲。所以只要稍動惻隱之心的人就願意將人贖回。可是有了子貢這樣一個榜樣之後,人們還能像以前一樣看待贖人的義士嗎,人們會在心裏評價,只有像子貢一樣,贖人不求回報者才是真正義士。因此子貢抬高了人們心中的道德評判,可是維持這種道德標準的能力卻只有他子貢一人具備。故而子貢實則是以一人之功,一人之名葬送了萬千魯人的功名啊。所以志兒你要知道,法,不僅僅之於刑,也可之於名。一個人不可以陷於法刑,但是也切不可越過法名。”

“爺爺……可是做好人難道還有錯嗎?”

“那爺爺問你,在你看來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呢?”

“做好事的就是好人,做壞事的就是壞人。”

“呵呵,好,那你告訴爺爺,假如一個人平白無故的就想要殺你?他是好人呢還是壞人呢?”

“當然是壞人。”

“那如果此時有人制止了這個殺人者,他是好人呢還是壞人呢?”

“是好人。”

“為什麼呢?”

“因為他要救我,殺人的是壞人,救人的當然是好人。”

“可是如果這個想要殺你的人在把刀架在你脖子上的一瞬間,他就停手了,他把自己給制止住了,你説他算不算是救了你呢?他此時算不算是一個好人呢?”

“嗯……他不算吧……因為他本來就是要殺我的,他還是那個壞人啊。”

“呵呵,如果你這麼看待他,那他殺你和放你還有何區別呢?他何必制止自己呢?”

“嗯……那……那他也算是好人?

…”

“呵呵,志兒你要知道諸事無常,人心難測,有時善惡好壞皆在一念之間啊。”

“我明白了爺爺,但是我擔心如果孔子批評了子貢,那子貢豈不是很容易因善生惡了嗎?”

“嗯!很好!志兒果然是聰明神惠!那爺爺就再給你講一個故事,當你以後遇到困境,當你鬱郁不能得志,當你深陷墮落無法自拔的時候,你一定要記着這個訓誡。”

“嗯……”

“孔子南適楚,厄於陳蔡之間,七不火食,藜羹不糝,弟子皆有飢。子路進而問之曰:“由聞之: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行之久矣,奚居之隱也?

“孔子曰:“由不識,吾語女。女以知者為必用?王子比干不見剖心乎!女以忠者為必用?關龍逢不見刑乎!女以諫者為必用?吳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材也。

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多矣!由是觀之,不遇世者眾矣,何獨丘也哉!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夫賢不肖者,材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時,雖賢,其能行乎?苟遇其時,何難之有!故君子博學深謀,修身端行,以俟其時。

“孔子曰:“由!居!吾語女。

昔晉公子重耳霸心生於曹,越王句踐霸心生於會稽,齊桓公小白霸心生於莒。

故居不隱者思不遠,身不佚者志不廣。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説:孔子向南到楚國去,被困在陳國、蔡國之間,七天沒吃食,野菜羹中沒有攙一點米,弟子們都有飢餓的表情。子路上前問孔子説:“我聽説對於行善的人,上天就賜給他幸福。對於作惡的人,上天就降災禍給他。

現在,老師您積累功德,奉行道義,具有各種美德,這樣做的子已經很久了,為什麼還會有這樣窘境呢?

“孔子説:“仲由你不知道,我告訴你。你認為有才智的人就一定會被任用的嗎?王子比干不是被剖腹挖心了嗎!你認為忠誠的人就一定會被任用的嗎?關龍逢不是被桀殺了嗎!你認為勸諫的人就一定會被任用的嗎?伍子胥不是被碎屍在姑蘇城外了嗎!能不能遇到賢明的君主,這要靠機遇。

有沒有德才,這是各人的資質了。君子之中博學多識而能深謀遠慮,卻沒有遇上被重用的機會的人,多得很呢!由此看來,沒有遇到好世道的人是很多的啊!

哪裏只是我孔丘一個人呢?況且,白芷蘭草長在深山老林之中,不是因為沒有人賞識就不香了。君子的學習,並不是為了顯貴,而是為了受到困窘的時候而不到困頓,遭受憂患的時候而意志不衰退。懂得禍福死生的道理而思想不動搖。有沒有德才,在於資質,但做還是不做,在於個人的意志,得到還是得不到賞識,在於機遇,是死還是生,在於命運。現在有的人沒有遇上機遇,即使賢能,他能有所作為嗎?如果遇到機遇,那還有什麼困難呢?所以君子要廣博地學習,深謀遠慮,修養心身,端正品行,等待機遇的到來。

“孔子又説:“仲由,你坐下!

我來告訴你。從前,晉公子重耳創建霸業的雄心產生於他在曹國受困的時候,越王勾踐的稱霸之心產生於被吳王打敗於會稽山的時候,齊桓公的稱霸之心產生於逃亡莒國的時候。所以處境不窘迫的人思考的就不遠,自己沒奔逃過的人志向就不會廣大,因此你怎麼知道我在這落葉的桑樹底下就不能得志呢?

“……

第二天場景一……卧室……

自從媽媽開始跟我一起被李成剛調教,她也已經完全不穿任何衣服了,我們兩個身上唯一的附着物就只有脖子上的狗項圈。我起初認為這是李成剛隨意挑選只用來羞辱我跟媽媽的東西,可是直到晚上,我才發現,他原來是經過了仔細丈量的。因為他將連着我跟媽媽的這條狗鏈子鎖在牀頭上,而我跟媽媽分別趴在牀的兩側剛好被大牀的尺寸完全隔開了,李成剛甚至還在狗鏈子上掛了一串鈴鐺,我跟媽媽只要動作稍微大一點,這些鈴鐺就會“叮叮鈴鈴”的響個不停。如果不慎把李成剛吵醒了,李成剛就會拉着鏈子一把將媽媽拽上牀對着她的身體進行一陣暴的蹂躪……

“哎呀!

…又是陽光明媚的一天啊,這麼好的天氣,不玩女人豈不是可惜了嗎?”李成剛的邏輯重點跟常人是很不一樣的,他的這句話,正常人肯定以為他側重的是好天氣,可是我已經對李成剛非常瞭解了,我知道他的重點只是玩女人。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