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拜師學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明皇宮,武英殿東暖閣。

閣內擺着銅盆,銅盆裏燒着通紅的貢炭,整個屋子温暖如

朱元璋穿着明黃龍袍,面無表情的掃視一眼下首站着的幾位朝中大臣,鋭利的目光令所有人身軀微微顫慄不已。

沉默了很久,朱元璋開口道:“皇太孫的奏本,你們都看過了吧?”羣臣躬身齊聲道:“看過了。”

“‘商人之義利’,呵呵,他怎麼想到這個上面去的…”朱元璋的目光再次回到龍案上一份淡青的奏本,臉上的表情説不清是喜是怒。

羣臣訥訥不敢言聲,天威難測,面對這樣一位開天闢地的帝王,羣臣很難摸清他心裏到底在想什麼。

朱元璋將頭靠在椅背上,緩緩閉上眼,淡淡的道:“奏本既然都看過了,你們説説看法吧。”羣臣再次低下頭,無人出聲,整個暖閣靜悄悄的,只聽見銅盆內燃燒的貢炭不時發出噼啪的輕微爆裂聲。

良久,朱元璋仍闔着眼,但語氣卻分明有了些不耐煩。

“怎麼了?爾等皆朝中重臣,連一篇文章都評價不了麼?”羣臣身軀頓時一齊顫抖了一下,同時跪拜道:“臣等無能。”能位列暖閣,被朱元璋稱之為“朝中重臣”的人,皆是道德文章出眾之輩,當然不可能連一篇文章都評不了。

可是這篇文章卻很要命,它的作者是當今天子的親孫子,下一任的皇位繼承人,它的內容更要命,通篇只表達了一個意思,那就是為商人正名!

商户為賤户,這是大明立國之初,朱元璋親自定下的國策,如今天子仍健在,他的親孫子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是公然推翻了洪武皇帝以前立下的國策,説得好聽是諫言,説得不好聽,這是在跟天子唱反調啊。

祖孫倆觀念的分歧,旁人怎好説什麼?得罪誰偏向誰都不討好,洪武皇帝的屠刀,殺過的大臣還少嗎?胡惟庸藍玉兩案,整個京師朝堂的大臣們幾乎都被天子陛下屠戮殆盡,誰敢輕捋陛下龍鬚?除了裝啞巴,大臣們還能怎麼辦?

大臣們戰戰兢兢,一心只求朱元璋能放過他們,讓他們把這事跳過去,可朱元璋偏偏不想放過他們。

等了許久,不見有人説話,朱元璋枯槁的手指輕敲了幾下龍案,淡然道:“黃子澄,你是坊講師,又是伴讀東宮,教授太孫課業,太孫是你的學生,你先來評一評太孫的這份奏本吧。”黃子澄四十多歲,是個乾瘦矮小的中年人,他雙目有神,面孔瘦削,頜下幾縷青須,襯映得整個人神矍鑠,十分乾練。

聽到朱元璋點名,黃子澄渾身也顫了一下,但他不敢有絲毫遲疑,上前一步,想了一下,道:“陛下,太孫這份奏本,文采是上上之選,駢句嚴謹,對仗工整,實是不可多得之佳作…但是,奏本中所言之觀點,陛下,請恕臣不敢苟同。”朱元璋仍闔着眼,似是疲累了一般,靠在椅背上,但他臉上若有若無卻出了幾分笑意。

“黃愛卿,説詳細點,你為何不敢苟同?”

“陛下,聖人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聖人千年前便將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劃分出來了,商人者,無論再怎樣粉飾其行,仍不了他們逐利的本,既是逐利之輩,那便是小人,義從何來?臣以為,太孫殿下所言實乃大謬。陛下立國之初便以商者為賤業,是因為商者逐利忘義,不勞而獲,只知以低買高賣的投機之法為生,為世人所不恥,所以,太孫殿下所言,請為商人從賤籍中提拔出來,此舉乃違背陛下立國之初便定下的祖制,臣萬萬不敢苟同!”黃子澄一番話説得中規中矩,不卑不亢,引聖人之言,反駁了朱允炆的觀點,羣臣聽後紛紛點頭,這羣大臣是從小讀聖賢書長大的,對黃子澄的反駁言論自是萬分贊同。

朱元璋眼睛微微睜開一條線,細長的縫隙中,一道鋭利如刀鋒般的目光緩緩掃過羣臣,隨即他的眼睛又閉上,慢慢的道:“黃愛卿不愧是坊講讀官,學識文采不俗,呵呵,你們還有何看法?”羣臣低頭齊聲道:“臣等附議黃大人之言。”朱元璋神不變,枯槁的手指輕輕敲着龍案,一下又一下,彷彿敲在眾人的心上,羣臣聽着那節奏緩慢的敲擊聲,臉齊變,額頭上紛紛冒出一層細細的冷汗。

沉默了許久,朱元璋開口道:“你們都附議?沒人反對黃大人的話麼?”羣臣再次齊聲道:“臣等附議黃大人之言。”朱元璋微嘆了口氣,道:“朕知道了,爾等都退下吧,太孫所奏之事,緩議。”羣臣紛紛面“緩議”是一種比較委婉的説法,實際的意思是擱置,甚至永久不議。

看着大臣們動作一致的緩緩退出武英殿暖閣,朱元璋的臉忽然陰沉下來。

帝王看待事情的角度與大臣不同,大臣們只看到事情的本身,而帝王看到的,卻是與事情有關的整個大局。

朱允炆能提出與他完全不同的想法,朱元璋並不生氣,對外他是殘暴嗜殺的皇帝,可他對內卻是一個慈愛温和的祖父,他的殘暴嗜殺,完全是為了朱家子孫。

朱允炆能有自己的想法,朱元璋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高興。這個孫兒是他親自指定的繼承人,將來要從他手中接過這皇位和江山,代替他統治萬千子民,一個皇帝若沒有自己的主見,如何駕馭臣民?從朱允炆的這份奏本中,朱元璋清楚的覺到,孫兒長大了,懂得分辨是非了。這個認知讓他很是欣喜。

朱元璋到不滿的,是今暖閣內羣臣眾口一詞的聲音。

不論他們的觀點誰對誰錯,對帝王來説,臣子的眾口一詞,是個很不好的現象,這是臣權駕凌君權的先兆!這種現象十幾年前也曾經在朝堂上出現過,那時朝堂上一手遮天,得意狂妄的人,便是宰相胡惟庸!

這些臣子滿口聖人云的迂腐之調,異口同聲的反對朱允炆的觀點,將來呢?將來他朱元璋死後,若是朱允炆又提出一個令羣臣不敢苟同的想法,他們是不是也如今一般,異口同聲的反對,然後君主的法令便執行不下去,如此一來,君權何在?朱允炆如何坐穩江山?他朱家子孫的皇帝權力豈不是會被座下那些迂腐的大臣們給完全架空了?

朱元璋眼皮猛跳了幾下,一股兇戾之氣在腔中盤旋蔓延,他又有了一種殺人的衝動。他想把這些迂腐固執的大臣們全殺光,再換上一批聽話的臣子,天下盡在他朱元璋手中,他不介意多殺幾個讀書人,更不擔心沒人當官。

隨即朱元璋又冷靜下來,他老了,殺了一輩子的人,殺膩了,殺得心慌了,他不想再殺人了。

目光再次落到龍案的奏本上,朱元璋的臉上閃過一抹笑意。

“來人,宣袁忠覲見。”未多時,一身飛魚服的錦衣校尉袁忠虔誠的跪在朱元璋的腳下。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