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部戰國七雄第五章知己知彼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凌雲六年,三月十一

吳王姬凌雲採取伍子胥和孫武子的提議,以“彼出則歸,彼歸則出”的戰略,分師擾楚,使楚軍疲於奔命。

凌雲六年,三月二十六

吳軍大將展如、項鷹、符央攻楚之下蔡、潛、六三城,楚軍往救,吳軍還。吳軍公孫縱、施猛、端科又再攻弦、汝清、英氏三城,楚軍往救,吳軍又退。

凌雲六年,五月一十三

楚國大將沈忠、沈仁率兵攻吳鍾離、桐城兩城,吳軍往救,楚軍還。隨後,葉公親帥大軍出昭關直吳國朱方城,吳軍往救,楚軍又退。

凌雲六年,六月二十八

吳軍水軍在黃河下游設下天羅地網,使三晉不能輕易過河,並且命姬子吳出使魯國、衞國,簽訂了攻守聯盟。吳國至此再無後顧之憂,姬凌雲和伍子胥、孫武子三人更是密鑼緊鼓,計畫大舉攻楚,兩國形勢危急,大戰一觸即發。

這天姬凌雲在訓練吳軍的大校場上閲兵,二十萬吳兵車容整齊,進退井然有序,姬凌雲心內滿意,想起自己由一個對政治、韜略一無所知的人,搖身一變卻成為天下聞名,手握三十萬大軍的吳國大王,真為夢一場。

看着赳赳雄兵,對即將來臨的戰爭也充滿了信心。無論是兵、將還是後勤,吳國的實力遠遠的在楚國之上。

如今的楚國舉盡全國之兵才不過十萬,而吳國的動大軍就有整整二十萬,其餘十萬分別鎮守各地,守護國土。軍事實力,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比起物質就更不用提了,荊楚襄樊一地雖號稱幅員遼闊,但又怎比擁有江東糧倉,齊地經濟的吳國?

休整了四年的吳國,在後勤實力上也只能以糧谷生蟲,黃金滿倉加以形容。

總之,就是一句話,兩國的實力差距太大。

姬凌雲吩咐手下繼續練兵後,想返回吳王宮休息,剛走到校場的門口,一人面而來,正是韓慶。

韓慶先是躬身施禮,然後在姬凌雲耳旁稟報道:“大王,葉公在六前,出兵進攻我國徐城,徐城守將請求支援。”姬凌雲眼中寒芒電閃,問道:“魏國有什麼動向?”韓慶道:“至今沒有。”姬凌雲無聊的打了個哈哈道:“讓項鷹將軍去跑一探,將葉公退就好了,在魏國動兵以前,我軍決不妄動。”幾乎是心有靈犀,吳楚很意外的都使用了同一種戰術,伍子胥和孫武子用他們以前對付楚國的疲楚戰術,而葉公也效仿兩人擬定了疲吳戰術,雙方你來我往,他進我退,我進他退就象做遊戲躲貓貓一樣。

不過,同一種戰術卻有兩種意義。吳國的疲楚戰術是真正為了讓楚國疲於奔命,讓他們不知自己真正是意圖在哪裏。而楚國的意圖卻是為了拖延時間,利用這個戰術所帶來時間差來聯絡各國諸侯,等候秦國的援軍。

韓慶奇怪問道:“大王,這兵貴神速,疲楚戰術雖染能夠讓楚國無法兼顧,可卻給了他們休整待援的時間。從楚國也用疲敵戰術也可以看出,對方主要用意就是推延時間。雖然秦國並沒有明確表現出要支援楚國的意圖,但葉公幫助秦國攻取巴地以出了一些端倪。在這樣拖下去,恐怕會對戰事不利。”姬凌雲神秘一笑“出兵早已準備好了,等得不過的士兵的時機而已。這一戰我們需要藉助魏國的掩護。”

“魏國?”

“不錯。你認為吳楚大戰,魏國會坐以待斃嗎?雖然魏國剛剛經過一場大戰,不可能向我軍一樣有足夠的財力、物力出動大軍。但陳兵邊境給我軍施加壓力,三不之來一個襲擊卻非常的容易。”姬凌雲留下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撤馬朝前飛馳而去。

凌雲六年,七月一十八

楚國使臣抵達魏國安邑,與魏恆子秘密商議多時,事後魏國命大將樂羊陳兵四萬於狩獵為藉口駐紮在了吳魏邊境,暗指高唐邑,並運送了大批的攻城器械。

**********

長江之上,浩瀚無際,滾滾江水,蹦騰東

姬凌雲拄劍卓立在餘皇戰船前端,長江兩岸壯麗景盡收眼底。此時天尚未亮,在五百艘鉅艦的燈炷映照下,天上星月黯然失,似在顯示他吳國的興起,使本地楚國失去往的光輝。

五桅布帆張滿下,艦羣以快似奔馬的速度,朝長江上游開去。

這餘皇是吳國最出的戰艦甲板上樓起四層,高達九丈,可容戰士八百之眾。所用材料是百越羣山中最好的金絲楠木,不但木材堅硬,而且極為耐腐是造船的上品。

姬凌雲目光落在岸旁的奇山峻嶺暗道:“這躺一定要拿下楚國,將這長江歸為己有。”站在他後側的心腹手下韓慶恭敬地道:“天亮前可抵舒城,大王今趟倘能佔領楚國,將楚國防線與吳國防線結合,天下諸侯再也難以撼動大王的疆土。”姬凌雲嘴角逸出一絲高深莫測的笑意,淡淡道:“這才是一個開始而已。”目擊黝黑的長江兩岸回頭問道:“你知道楚國的歷史嗎?”韓慶點頭道:“知道一些。”姬凌雲笑道:“我所知道的楚國,只怕比楚王知道的楚國還要多的多…要想擊敗敵人,首先就必須瞭解敵人。”他一個人自言自語道:“長江在楚國和川中被一道長峽約束住,山峽向東南奔放,瀉成**萬頃的庭湖,再折向東北,至武昌,與漢水相接。長江水和漢水界畫着一大片的沃原,這便是荊楚民族的據地。強大的秋霸王楚國,就是從這塊土地興盛起來。”

“西周末期,周王朝為了治理南方,解除蠻夷之禍。雖沿漢水下游樹立了一些小封國,但都因為國力所限,非但不能牽制號稱蠻夷的楚國,反適足以供它蠶食,供它取中原文化。”

“在強楚西面一帶,巴、庸等均為弱小民族,只配做楚的附庸。南面庭湖外是無窮無盡的沃土,提供了楚國生存興盛的本。”

“在東面,迄東周中期我吳國興以前,楚人也無勁敵。吳國亦一直是楚國的附庸,所以一直以來,楚國只有侵略別國的份兒,沒有被侵略的危險。”

“這種安全是北面個個諸侯國家所欠缺的。軍事上的安全,土壤肥美,人口密度低,楚人比起當時各國,有一種使人仰羨不及的生存空間,待中原諸侯發現楚國的危害時候,楚國已經成為當時軍事和經濟巨人,無力撼動。”

“因此,楚莊王以絕對凌駕於天下諸侯之上的實力,一舉奪取了霸主之位,入主中原,將自己由蠻夷的身份融入中原。”

“此後,楚國所有危險都來至於北方強國,為了抵禦北方強國,他們建造了東不羹城、西不羹城、陳城、上蔡四個軍事基地,形成北面的屏障。可是他們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我們吳國。”

“楚國將注意力都放在了北方,將北方諸侯視為勁敵,從而忽視了南方的防禦。另外,楚國人口大多聚集在襄樊、豫南等地,吳楚接之處,大多都是人際罕見的沼澤荒地。正是面對在千穿百孔的楚國防線,伍相國、孫武子上將軍才能夠創造奇蹟,五戰就殺入了楚國郢都,將當時霸主的都會,置於控制之下。”

“此後,楚國國力遭到了重創,剛恢復過來又遇到白公內亂。好不容易平定內亂,得到了幾年休養生息的時間。但養十萬大軍,已經讓楚國的經濟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為了增強實力,他們又勞師動眾的征討蔡國。如此大的軍事規模,一定消耗了許多錢糧物質。是以,這南面的防線並未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依舊是千穿百孔。”

“這葉公心大,寡人知道他意圖佔領蔡地,然後利用昭關的天險與吳國平分長江,以長江建設防線,以抗我吳國。只是他千算萬算卻因我父王的出現而滿旁皆輸。”韓慶歎服道:“原來如此,臣下是覺得奇怪。為什麼楚國對吳國的防線那麼薄弱,想不到其中還有這麼一段歷史。真是天佑我吳國,只要我們能夠抵達弦城,不需要多少抵抗就可以直接近楚國國都郢都。”姬凌雲接話道:“只要我們能攻入楚國郢都,任憑他們北面防禦多麼強大依舊不堪一擊。”同時,他心裏加了一句“只怕葉公也是這麼想的。”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