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府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註釋】①臨洮:即今甘肅岷縣,因其地臨洮水,故名。秦代蒙恬築長城,西邊的起點即在臨洮。②足:滿的意思。
【譯文】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説戍邊戰士的意氣高。自古以來這裏黃塵漫,遍地白骨凌亂夾着野草。
【賞析】這首樂府曲以長城為背景,描繪戰爭的悲慘殘酷。詩的前四句寫外晚秋時節,平沙
落的荒涼景象;後四句寫長城一帶,歷來是戰場,白骨成丘,景象荒涼。全詩寫得觸目驚心,表達了非戰思想。
其二【原文】秋風夜渡河,吹卻雁門①桑。遙見胡地獵,韝馬②宿嚴霜。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場。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
【註釋】①雁門:雁門關在今山西代縣,為古,地勢雄險。②韝(ɡ
)馬:謂裝備坐騎,不卸鞍韉韝。韝,用革製成,
箭的時候用來束衣袖。
【譯文】秋風在夜晚暗暗吹過邊的河
,吹過雁門的桑田,邊地一片蕭瑟。遠遠地能夠看見胡地有人在打獵,雖説還不是秋天,邊
卻已經十分寒冷,戰士們只能在嚴霜中風餐
宿。在戰場上,兵士們被分成五道作戰,孤軍奮戰,身經百戰。戰士們雖然英勇,結果功勞多的反而會被下獄,想起這,真是讓戰士們傷心啊。
【賞析】詩歌主旨含有非戰之意,作者主觀上並沒有言反戰,而這種情緒通過對戰場荒涼悽慘景象的描述出來。
節婦①②唐·張籍【原文】君知妾③有夫,贈妾雙明珠。
君纏綿④意,系在紅羅襦⑤。妾家高樓連苑⑥起,良人⑦執戟⑧明光⑨裏。知君用心如
月,事⑩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
【註釋】①節婦:能守住節的婦女,特別是對丈夫忠貞的
子。②
:一種詩體的名稱。③妾:古代婦女對自己的謙稱。④纏綿:情意深厚。⑤羅:一類絲織品,質薄、手
滑
而透氣。襦:短衣、短襖。⑥苑:帝王及貴族遊玩和打獵的風景園林。⑦良人:丈夫。⑧戟:一種古代的兵器。⑨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宮。明光本為漢代宮殿名,這裏指宮殿。⑩事:服侍、侍奉。擬:打算。
【譯文】你明知我已經有了丈夫,還偏要送給我一對明珠。我心中你情意纏綿,把明珠系在我紅羅短衫。我家的高樓就連着皇家的花園,我丈夫拿着長戟在皇宮裏值班。雖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無遮掩,我侍奉丈夫發誓要生死共患難。歸還你的雙明珠我兩眼淚漣漣,只恨沒有在我未嫁之前遇到你。
【賞析】這是一首具有雙層內涵的唐詩品。在文字層面上,它描寫了一位忠於丈夫的
子,經過思想鬥爭後終於拒絕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婦道;在喻義的層面上,它表達了作者忠於朝廷、不被藩鎮高官拉攏、收買的決心。
徵婦怨唐·張籍【原文】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歿①遼水上。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②。婦人依倚③子與夫,同居④貧賤心亦舒。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⑤。
【註釋】①歿(mò):覆沒、被消滅。②招魂葬:民間為死於他鄉的親人舉行的招魂儀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③依倚:依賴、依靠。④同居:與丈夫、兒子共同生活在一起。⑤晝燭:白天的蠟燭,意為暗淡無光,沒用處。
【譯文】在秋風蕭瑟的淒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擾邊,屠殺邊地將領。漢軍傷亡慘重,全部喪生在遼水邊境。由於萬里之外白骨無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們。徵婦曾經設想與丈夫、兒子共同生活,即使貧賤卻舒心。如今丈夫死在戰場上,今後誰才是她的依靠?肚子裏的遺孤生下來怎樣哺育?雖然還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蠟燭那樣暗淡無光,生活毫無希望。
【賞析】在古典詩詞中,良人從軍、徵婦哀怨是一大習見題材。張籍《徵婦怨》卻翻出新意,以其摧心嘔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羣,享譽後世。此詩雖是小詩,但謀篇佈局轉折多變。由羣哭場面轉至獨哀鏡頭,以大襯小。又以嚮往轉至現實,以樂襯哀。大小相形、哀樂相輔、正襯反襯、盤旋作勢。結構之針線綿密、起伏曲折,對哀情的表達起了烘托渲染作用。
青青水中蒲二首唐·韓愈其一【原文】青青中水蒲①,下有一雙魚。君今上隴②去,我在與誰居?
【註釋】①蒲: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池沼中,高近兩米。莖長在泥裏,可食。葉長而尖,可編席、制扇,夏天開黃
花。②隴:即隴州,位於今甘肅省東部。
【譯文】青青的水中蒲草萋萋,魚兒成雙成對,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您如今要上隴州去,誰跟我在一起呢?
其二【原文】青青水中蒲,長在水中居。寄語浮萍草①,相隨我不如。
【註釋】①浮萍草:常見的水面浮生植物。莖細長柔軟而多分枝,匍匐生長,節上生,葉狀體對稱,倒卵狀橢圓形或近圓形。
【譯文】蒲草青青,長期生活在水裏,哪及浮萍可以自由自在地隨水漂,我亦不能如浮萍般相隨君去。
【賞析】這兩首樂府詩寫於貞元九年(793),是韓愈青年時代的作品。這是具有同一主題的組詩——思婦之歌,是寄給他的子盧氏的。兩首詩一脈貫通,相互聯繫。隨着行子剛離家門及遠去,思婦的離情別緒也由初藴到濃重,而後與
俱增,一層深於一層,全詩就在
情高
中戛然而止,餘韻無窮。本組詩語言上“煉藻繪入平淡”
“篇法祖詩,語調則漢魏歌行耳”(朱彝尊),體裁為“代內人答”(陳沆),極為獨特。
堤上行二首唐·劉禹錫其一【原文】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①堤上樓。暮行人爭渡急,槳聲幽軋②滿中
。
【註釋】①檣:比槳長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②幽軋:象聲詞。
【譯文】堤頭酒旗相望,堤下船隻密集,檣櫓相連,是一個繁華的江邊碼頭。天已晚,行人急於回家,在渡口爭着擺渡,漿聲盪漾在江中。
其二【原文】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桃葉》傳情《竹枝》怨①,水無限月明多。
【註釋】①《桃葉》:樂府歌曲名,屬吳聲歌曲,泛指民間免費的表達愛情的歌;《竹枝》:多表達哀怨之情,是巴山楚水人民愛唱的民歌。
【譯文】月照寒江,夜中隔江相望,煙波浩渺,兩岸長堤之上,行人絡繹不絕,歌聲此起彼伏。歌聲或表達愛情,或訴説哀怨;
水和月光無窮無盡,歌聲中情
綿綿。
【賞析】《堤上行》大約寫於作者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時,即長慶二年到長慶四年。《堤上行》是劉禹錫據梁簡文帝的《大堤曲》創制的樂府新題。《古今樂錄》曰:“清商西曲《襄陽樂》雲:‘朝發襄陽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諸女兒,花豔驚郎目。’梁簡文帝由是有《大堤曲》,《堤上行》又因《大堤曲》而作也。”這組詩描繪了江邊居民的生活圖景和碼頭上商船來往不絕的繁榮景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唐時期發達的商業經濟和長江兩岸的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