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冷兵器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當然,蕭統在熱衷於火器的同時,並沒有忘記顯赫一時的冷兵器,很多事情,心中所想和客觀實際,總還是有不小差距的。想要用幾年十幾年,跨越式的步入熱兵器時代,是不現實的,蕭統不能迴避冷兵器問題。因此百忙之中,蕭統也出空來,在張世傑的陪同下來到台南駐軍的武庫裏,查查當時冷兵器的水準和存量。
其實,宋朝的冷兵器水平,可以説達到了一個巔峯,只可惜在歷次戰亂中,尤其是滿洲韃子入寇以後,將歷代先賢智慧結晶的《武經總要》等書列為書,全部焚燬,因此也造成韃子製造冷兵器水平大幅度下降,還導致還多人對宋朝有了糊塗的認識,以為宋朝重文輕武,以至於在軍隊建設兵器製造上面都沒什麼成就,這實在大錯特錯,可見夷狄
毒之深。可是如今,蕭統翻着還泛着墨香的《武經總要》,對照着上面的圖譜,看着實物,聽着講解,那種
覺着實不錯。
太宗趙光義時代“軍中十人為火,火有長。火備六馱馬。凡火具烏布幕、鐵馬盂、布槽、鍤、枴、鑿、碓、筐、斧、鉗、鋸皆一,甲牀二,鐮二;隊具火釒贊一,馬繩一,首羈、足絆皆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觿、氈帽、氈裝、行藤皆一,麥飯九鬥,米二斗,皆自備,並其介冑、戎具藏於庫。有所徵行,則視其入而出給之。其番上宿衞者,惟給弓矢、橫刀而已”單單一個班的裝備,就是如此
良,各方面因素考慮如此細緻,更何況後來經濟發展,軍隊裝備更是大力改善,可以説到了南宋年代,宋軍是真正武裝到了牙齒,而宋軍的士卒們,從來不缺乏勇氣,宋軍的名將們從來不缺乏智慧,士大夫們也從來不缺乏風骨,可是,就是這樣一個煌煌天朝,這樣一個文明社會,卻先潰於靖康再亡於祥興,豈不令人深思麼?
宋朝時代的冷兵器,可以説達到了當時生產力水平下能達到的高點,而且尤其是因為幽雲之地落入敵手,宋軍缺乏足夠的戰馬,因而大力發展步兵,尤其是這種武裝到牙齒的重型步兵,有人説什麼輕騎兵在冷兵器時代不可阻擋,這着實荒謬,世界上沒有無敵的軍隊,在這生產力水平相對,武器殺傷力沒有幾何級差別的前提下,失敗就一定是戰術思路不對。憑藉宋朝時代的冷兵器水準,如果戰術得當,佈置巧妙,遠近長短結合,完全可以大破不可一世的輕騎兵,神宗開邊時童貫等人不就打得西夏落花水麼?
宋代長兵沿襲隋唐舊制,在長柄的兵器方面,有大刀、戟、斧、鈎、鎚等,可説無奇不有,這些都是為了能以重步兵對抗遊牧民的騎兵而製作的;宋朝戰爭的主要方向先後是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為了對付遼金的騎兵,長矛、斧鉞開始成為軍隊的主要兵器,斧鉞在太宗北伐失敗後得到大量裝備,尤其是南遷以後,更成為宋軍的王牌,斧鉞的製作和使用技藝比陌刀要簡單,對付騎兵同樣有效,岳家軍曾用“麻扎刀”
“捉刀”
“長柯斧”大破金軍“連環馬”至於眾所周知的槍,它的地位極其重要,楊家槍更是當時天下第一武技。可以説宋代是槍的黃金時代,種類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蕭統記得的就有搗馬突槍。雙鈎槍、單鈎槍、環子槍、素木槍、鴉項槍、鍵槍、梭槍、褪槍、太寧筆槍、短刃槍、抓槍,藻黎槍、拐槍、拐突槍、拐刃槍等。只可惜後世蕭統跑遍了博物館研究所也沒有見到真傢伙,據説傳世實物屈指可數,而如今,蕭統卻可以真切的看到了真傢伙。只是,槍還在,滿門英烈的楊家將,卻早已不在。想到這裏,蕭統不有些唏噓。
也許是對騎兵正面突破的依賴降低的緣故,馬槍的長度略有縮短,使其更靈活,同時製作更良。宋代馬槍頭部一般都有刺和鈎的雙重用途,槍後有可
入地的鐵槍纂,杆上還有牛皮編成的提繩,看起來實在很體貼。
在宋代,長柄大刀也很受重視,宋代為長刀創立了‘刀八‘,如今仍耳
能詳的偃月刀、眉尖刀、鳳嘴刀、戟刀等都是那個時代出現的,以至於明清兩代除分別創立鈎鐮刀和長杆鐮刀似的割刀外,竟很難再有新樣式。
到了宋代,殳開始稱為,作為步戰兵器,重新有了較大發展。《武經總要》上圖列了七種
的形制,
首大多帶刃或包鐵,殺傷力也進一步增強。作為宋代軍隊步戰兵器的
,與作為先秦的車戰兵器的殳相比,木柄的長度大大減少,形制上也相對簡化。宋代還有鈎杆,叉杆等雜形長兵,略帶胡風。
宋代短兵,收了
項人和六穀部的風格,形式龐雜,有蒺藜,蒜頭,鐵鞭,連珠三節鞭,鐵鐧,鐵斧,鐵
等等。鐵鎚等,在接戰時配合長刀使用,以破解敵軍的鐵甲,而長刀也變化為刀身微曲、刀頭較寬、厚脊薄刃、並帶有護手的型式,堅重有力,不過張世傑介紹,此時有了純
的夾鋼技術。
只是,一直被後世大力吹噓的龍泉寶劍,在軍中卻很少使用,只作為軍官的佩飾,張世傑間就掛了一把,可是在厓山時蕭統看得分明,張世傑明明是用刀的。龍泉寶劍短刃厚脊鈍鋒,樣式重拙,不利擊刺,顯然象徵多於實用。
接下來,蕭統就看見了最令他動和神往的武器,也是冷兵器時代最有殺傷力的武器——弓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