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59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如探囊取物,但還不到松一口的時候,臣建議儘早準備進取武昌。然後佔據夔州,方可成勢。”張寧沉片刻,問道:“重夔州是防四川?”朱恆道:“《張儀列傳》中有一段,秦佔西川后脅楚,是這麼說的:‘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而下,至楚三千餘里。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食,下水而浮,一
行三百餘里,裡數雖多,然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
達扞關……’便已道出了玄機。漢王佔東南角,我佔一邊,北上是逐鹿中原的方向,防禦便防西南角。要經略此邊,只要佔有夔州,就防住了其咽喉;夔州在手,西南無大患也。”張寧以為然,當下便讚道:“我得朱先生,勝得十萬師。今晚這盤棋,真是受教良多。我倒是覺得,漢王丟江淮不是最大的損失,丟了朱先生才傷筋動骨了。”朱恆搖頭嘆道:“臣不過一介文人,前不能衝鋒陷陣,後不能平生錢糧,只有三寸之舌,王重之則重、輕之則賤,如此而已;在南京時,臣三番提醒武昌之重,卻被人嗤之以鼻,又有何用之地?唉,惜漢王,被一幫蠢材誤了。”這句話張寧倒有些不以為然,史上漢王本就沒折騰起什麼風
,要不是自己在微妙之間影響了走勢,他連西南角都佔不了。
不過朱恆確實是必須的人才,除非再得到一個相當水準的高級謀士,否則絕不能缺少這樣一個人;張寧有自知之明,超前的遠見不是萬能的,還需要一個擁有“系統化”的當代見識的人……而這樣的人多半都有所作為、不是隨便在市井小民中能找到的,幸好有朱恆。
第三百一十三章武昌冬季已經來臨,揚州尚未下雪,下的雨卻比雪還冷。
一輛氈車停靠在北城河岸邊,小雨落在頂棚上聚成水線,沿著車窗前面滴落得淅淅瀝瀝。竹簾後面,一張佈滿了歲月滄桑的臉。他正怔怔地望著河面上,雨點形成的無數漣漪,還有水面一層似霧非霧的水汽。張輔不該為江浙地區的煙雲而到驚奇的,他雖然跟隨皇上自北京來的揚州,但最早大明王朝的都城在南京,他的生命歷經五朝,早就對江浙很
悉的。
車廂裡乾燥而溫暖,只是手指到微涼;不過外頭的路面上淋著雨的人就不是那麼好受了。揚州勉強可以算作南方地區,可冬天的寒冷真不是蓋的。和北方的乾冷不同,這邊冬季的
溼,寒意能通過水氣直透骨頭,特別是渾身溼透站在雨裡。
石板路上就有一隊人馬這麼站在雨中,雨點打在盔甲和頭盔上“叮叮”細響,鐵葉子下面的衣服早就溼透了。頭盔的鐵帽簷壓得很低,他們一個個臉肅然,臉
發白,嘴
凍得發青,卻沒有一絲動彈,站得就像雕像一般。握著兵器的手指如同鐵一般僵硬。
就算是兵痞,在英國公面前讓他淋雨、也是絕不敢打傘的。實際上這不是受罪,反而是一種榮光,能為英國公站哨、將士們能在他老人家面前表現出鐵律的軍紀,本身就是求也求不來的好事。
這時一個武將在氈車旁邊抱拳道:“大人,行在侯同知到了。”不一會兒一個穿著布灰
長袍的人騎著馬自崗哨中間徑直跑了過來,下馬撐起一把油紙傘,走到車廂旁邊執禮道:“讓國公在路上等侯,下官慚愧之至,實有要事稟報。”
“嗯。”張輔輕輕點了一下頭。
那穿布袍打扮的人便說道:“胡侍郎和武陽侯都回來了,一路到揚州的。剛到北門,司禮監的一個太監和錦衣衛的人就已等在那裡;他們繳了武陽侯的劍和兵印,徑直綁了。武陽侯的部將好像還不服,要太監拿詔令,那太監陰陽怪氣地說:你也知道他是侯爺、功臣,咱們要是沒得皇爺的話,誰敢擅自綁呀?那些人聽了就不敢阻擋……”
“這個薛祿……他還會來幹什麼,死在戰場上多好!”張輔嘆了一口氣。
“布袍”愣了愣,繼續說道:“胡侍郎倒是沒人管他。不過他剛到行轅外,兵部的人就出來了,都不讓他進行宮,更不讓見皇上。兵部的人讓胡侍郎
出了兵部印信,讓他回住處待著,哪兒也不準去,等候三司法問罪。
下官倒有幾分自己的看法,湖廣出的事兒雖嚴重,作為巡撫的胡濙可能反倒沒事。第一,要問他罪是三司法,並且是兵部出面,文官管文官的事,不是非常情況一般不會下手太狠;不像薛侯,直接就被錦衣衛拿了。第二,聽說胡濙剛到湖廣不久,就對薛祿的作戰方略提出了質疑,提前給兵部發過諮文;只是他在軍中沒什麼威望可能也無法約束薛祿,以至於沒產生什麼效果,但這樣一來他的罪責就不可同而語了。第三,當初兵部派胡濙去湖廣,本身就清楚他不通兵事的,現在出了事就不好把人往死裡整。”張輔不置可否。不過他也不得不贊同旁人的說法,特別是關於胡濙的。而且雖然胡濙是個文官,但它是張輔推薦的,張輔也不想他來背這個黑鍋。
對胡濙此人,老臣張輔是知知底的:永樂朝一結束,他就失去了靠山的人。可這回的大事忽然讓張輔發現一個奇怪的結果:一個文官,朝中無人,既靠不上朝臣更和武臣不是一路的,卻能在大風大
之後
事沒有,不得不說是能耐。
張輔略一思索,便說道:“你上馬,隨我去見楊公。”
“是,國公。”光是朝裡能被人尊稱公的楊姓大官至少就有三個,不過張輔要見的楊公是指楊榮。
張輔作為功臣勳貴,通常和朝臣多少要有避嫌意識的,不然你內外一氣想幹什麼?但時至今他覺得,是和朝臣商量一下、讓內閣幫忙促成決策的時候了,再也拖延不得。文官當中,張輔看中的人非楊榮莫屬。永樂十六年,楊榮出任內閣首輔,之後特別在邊防軍事上多番籌劃,以至於和武將們來往較多,還收過邊將的財物饋贈。張輔在永樂時期也和他有些來往,多年過去,倆人的
情其實還不算淺。
此時朝廷文武當權人物齊撅州小小的北城區域,人多眼雜,張輔也懶得避諱,索帶著依仗衛隊大大方方地去造訪楊榮。
進軍武昌的方略,至少在一個月前張輔就明確當著皇帝的面提過,但沒能當即施行,甚至於到現在還沒明確。這不能怪朱瞻基,一般的事朱瞻基能當機立斷馬上就決策,但涉及幾十萬大軍的大略,皇帝的考慮肯定還是希望朝廷內部儘量達成一致,這樣實行起來阻力才小,所以張輔才想要楊榮去勸服其它大臣一起支持。大軍的方向改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主要還關係錢糧調度等一系列的關節。
人都到門口了,楊榮當然不好讓堂堂英國公吃閉門羹,也大大方方地到大門口來進去。但是請張輔進客廳時,楊榮又找了一干門客幕僚作陪,故意做出沒有“密會掌兵大將”的樣子。
宣德朝不比永樂朝,那時候永樂大帝是何等人物,軍隊是牢牢掌握在他一人手裡的,那個時代底下的文武要搞什麼玄虛連提鞋都不配,所以楊榮也不擔心和武將來往的問題;可宣德帝卻是剛剛登基兩三年的人,底下有三朝元老甚至五朝元老,大夥兒總得懂點規矩,都懂的。
張輔寒暄了幾句,也不囉嗦,徑直說道:“老夫此次登門叨擾,實為改變大軍的方略而來。”楊榮立刻就說道:“英國公意為轉向武昌?這事兒好像之前就提過的,不過很有些爭論。按理京營已經取得了整個淮東淮西,形勢已在掌控之中,南下長江鐵板釘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