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66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要是還記得我這個哥哥,把我這裡當成親人孃家,我便欣了。”這時張小妹已把茶端了過來,她一雙明亮的眼睛在張寧的臉上瞧著,抿了一下嘴
關切地問道:“哥哥,是不是出什麼事了?”
“沒什麼。”張寧忙盡力控制住情緒,恢復淡然端起茶杯,揭開蓋子在水面上吹著熱氣。
小妹不依,轉到他的面前追問:“你今天說話有點奇怪。記得那年南京秋闈後,你就是說話奇奇怪怪的,問你也不說,後來便出了大事……聽說你要去武昌,又要打仗,這回是不是比之前那次還要兇險?”張寧倒沒覺得進軍武昌會更兇險,沅水一戰後湖廣近左本沒有了能危險朱雀軍的實力,唯一的風險只是京營有可能西調,但眼下還沒消息。不過這些戰場上的事小妹更不懂,和她也三言兩語說不清楚。他便說道:“不必瞎猜,哪裡有什麼兇險?這回你們都留在常德城,很安全;我們是去別人的地盤打仗,少了許多後顧之憂。”他說罷嚐了一口,立刻嚐出這是
葉
茶,以前在茶園子呆過不短時間倒也學到一些雕蟲小技。微微青澀的味道,讓他回憶起往昔那些簡單的往事。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放下茶杯,張寧便站了起來,伸出手又意識到小妹大了自作主張做一些親暱的動作可能對她不尊重,手微微抬起卻不知該放下還是怎樣。倒是小妹自然地一把握住了他的大手。
他溫和地說道:“我便不多留了,小妹以後要好好的,有些事該放下便放下,不是你的錯就不要揹負在心頭。”說罷將她的手放開,轉身便走。
第三百二十章天涯若比鄰老百姓對官府的軍政大略並不知曉,只是通過各種傳聞和言在議論,不過
庭湖南發生的一次十幾萬人規模的大戰是掩蓋不住的,湖廣中部因此風聲鶴唳
言飛起。
這時從揚州派到湖廣巡按的御使楊四海來到了嶽州,讓嶽州官場更加擔憂。嶽州士林本來就有種說法,逆賊可能意在長江,長江沿岸重鎮的危險就在眼皮底下;現在一省巡按別的地方不去,偏來嶽州,不能不讓官吏們多想。
剛到湖廣的巡按御使楊四海,名鄰字四海(取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意),南直隸人士,永樂二十二年甲辰科二甲進士。大明朝自洪武到永樂三朝進士人數很少,相比一個人口約兩億的大帝國來說人才遠遠不夠,前期進士只要不出意外都是前途無量的。果然四海初授京師科道,幾年後的現在就有了巡按湖廣的機會。
進士被派到翰林院編修重要典籍、或者做地方巡按都是平步青雲的前兆,比如當初楊士奇連個秀才功名都沒有完全是白丁身份就參與過修編《永樂大典》,再看楊士奇現在的位置就一目瞭然了;修編官方典籍意味著權威、學識、見識、威望,而作為御使巡按地方也是一種考察、歷練、資歷,只要能提出有見識的奏疏,那麼離大任也不遠了,比如於謙在出任兵部右侍郎之前就曾巡按南直隸。
楊四海對此中關係當然清楚,若不是在京師得到楊榮的賞識,後來又通過楊榮舉薦入了皇帝的法眼,他以現在的年齡和資歷能到湖廣巡按?所以他對此行是極為重視的,視作是仕途上的一個關鍵。
另外,他和張寧還是相識的同窗……張寧曾多年在科舉道路、又做了幾年官,說來在士林認識的人還真不少,圈子就那麼大,這回又是一個人。
但恐怕相並不能帶來什麼不同。當初在南直隸貢院參加鄉試時,張寧那句“我不和矮個子比”的輕蔑羞辱楊四海可還記得。這事兒後來大夥坐一起喝酒便已經化解了,四海也沒打算要將這種小事記恨在心,可是此事卻一直沒能從四海的記憶裡消失,倒是有其原因的。
四海出身貧困家境無法承擔舉業讀書的費用,需要求助於別人,於是從小受過太多白眼,深明世情冷暖;但天下家境貧寒的人是大多數,不知他一個,關鍵是四海此人天資聰慧天分極高,傲氣自負與當初的現實處境反差太大,使他產生了十分而非常的自尊心。其二十出頭連過鄉試、會試、殿試三關,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拿老百姓的話是全憑祖墳上的青煙,便知四海之天分與刻苦決心。
況且大明士林官場對儀表也十分信,身材很矮的四海本來就在自尊與自卑的極端之間,所以當眾奚落過他的張寧沒給他留下什麼好印象。
其實四海平素非常淡定,鄉試時住的一家破落客棧居然漏雨,他拿個盆接水在滴水的噪聲中照樣能在大考之前安然入睡。修身齊家平天下,作為一個帝國英修身是做到了的……但人心不是道德修養能完全改變的,現在楊四海在已知張寧的出身和成就之下,他只想張平安這個人死無葬身之地。但凡寄希望於別人情
高尚心
寬廣,自己就能為所
為,顯然是極其可笑的一件事。……嶽州的官員陪同在四海旁邊時,走近身邊無不彎著
,生怕矮了普通人一個頭的御使要仰著頭和自己說話。京師的御使真正得罪不起,大夥兒都懂的。楊御使來到嶽州後的舉止倒也奇怪,對軍政吏治一律不問,連地方官如何防禦嶽州安全也不打聽,卻叫陪同的官員都換上便服隨行,去城鄉各處和老百姓說話。這要是在太平時候也就罷了,瞭解民情情有可原,可顯然這會兒戰爭禍到臨頭,還有心思管百姓的
子過得好不好?
四海在市井和城廂轉了一圈,在官道上碰見不少從城裡出來的百姓。那些人是拖兒帶女、東西大車小車用牛和騾子拉。他叫人打聽,大多是城裡的人為了躲避戰禍提前搬到鄉下去的。
此時的城鄉沒有戶籍區別,城池裡的人只要家境殷實多半在鄉下都有地,除了那些實在貧困的破產者還有外地來的官,誰不想置幾畝地有個
?
螻蟻在暴風雨之前會搬家到水淹不著的高處,人也差不多,這種自然現象比起公文上的曲折道理,楊四海覺得更加直觀。戰火可能真的是向北蔓延的,而不是某些坐在衙門裡高談闊論的人說的長沙府。而且百姓的腳已經暗示了戰爭的結果。但凡遇戰亂,不是每次都從城裡去鄉下。若遇民山民生亂,有時縉紳富戶們是從鄉里往城裡跑的,因為鄉里要被劫掠,城裡有高牆;人們反過來往鄉里跑,就說明百姓對府城防禦沒有信心,嶽州凶多吉少。
官道上的民對陌生人問東問西的打探持謹慎態度,大多語焉不詳,不過還是有比較熱心莽撞的人,嚷嚷著說:“有錢人都是往江北跑!隔了條大江,當然比這邊安穩多了。咱們啊,跑不了只有求菩薩了。”打探的人又問:“江上設防了,不讓過江?”那人聽罷答道:“聽您的口音就是外地人,不明白實情。您在這邊聽聽咱們說話,再過江聽聽那邊的人說話,都是湖廣的地盤,口音全然不同,為啥?大江上又沒橋,平素少有往來,一般人置些產業,江北的人置在江北、江南的人在南邊,尋常人家在江北既無地又無產,拋家棄業過江去不跟逃難一般麼,
子能好過得了?要真有錢就不同,到哪兒沒朋友?產業現買也成啊!”四海離開官道,因此又去了大江幾個渡口上考察。果見那渡口上行有私船,甚至有樓船,自家擁有樓船的人當然非富即貴……別提道聽途說的情況,有時候並不假。
這次楊四海直接讓隨行的官員報上名頭,一則沒來歷的人想見人家富人是見不著的;二則富貴人家也不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