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吳甲震天下第二十二章言偃入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相比晉國的風聲鶴唳,吳國的姬凌雲卻過的悠閒自在。原越民的逐漸配合認同,讓姬凌雲在越地的改革辦的風聲水起。
吳兵所到之處,原越民不在躲藏家中,而是夾道歡,熱情之至。
姬凌雲在會稽行宮內終於長出了一口氣:融合的第一步已經完成,越人如今以漸漸融入吳國。不出一年,吳越之間將會不分彼此。吳國的實力將會上升一倍以上,這對吳國來說是最好的一個結局。
“大王,以仁為本,用誠心教化越民,贏得越民讚許,使得越民上下歸心。”他旁邊響起一個略帶嘶啞的中年聲音“大王治國果然深得其中的三昧,難怪能得恩師如此推許。”姬凌雲聞言笑道:“那是仲尼先生謬獎了,寡人苦心籌劃多月,頗以自得。哪知子游先生初來乍到,數語便點名了治越妙法…先生大才,真讓寡人欽佩不已。”那發話之人正是孔子派來的弟子,言偃言子游。他貌不驚人,並無任何過人處,惟獨雙眼反陽光,閃閃發亮:“言偃跟隨恩師走訪多國,深入民間,體察辛勞,頗有體會。那
前來拜見大王,見路上道路狹小,橋樑歪斜。顧得此法純屬偶然罷了…到是大王敢向強晉對抗,這份豪情,世間少有。”姬凌雲笑道:“這些小事算什麼,晉國強大但也並非無敵,怕他做什麼。到是你們一行人做得乃是大學問,
懷天下。寡人聆聽先生高論,茅
頓開,受益匪淺啊。”一月前言偃奉孔子之命來到吳國傳教學問。原來,言偃本是吳人,孔門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謙虛好學,擅長文學。
經過姬凌雲譴責晉國一事,孔子對不畏強權的吳國好大生。但他一生未入吳境,學說並未在吳越
傳。時正逢言偃學業有成,特命他南下傳教文學。
姬凌雲在後世本是江南人氏,曾在虞山鎮言子巷言子故宅中聽說過言偃的事蹟。言偃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化民眾,境內到處有絃歌之聲,深得孔子讚賞。後學成南歸,從遊弟子無數,被譽為傳播東南文化第一人,對吳地文化的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
姬凌雲深知吳國要想在短期內恢復國力,應當採取融合之法,言偃來訪時,他正巧在思索加快吳越融合的辦法。隨口在這個問題上問了一些問題,言偃才幹不凡應對了幾句,真知灼見,字字璣珠。
結果這位吳王大驚失,向他討教起來。
言偃跟隨孔子游歷天下,深知百姓需求,提出了“命兵修橋,僱民修路”的意見。一個月後,深見成效。
越民見吳兵為他們修橋鋪路,紛紛送上水果、食物熱情犒勞,僱民修路命令一下,大多百姓都自願加入,分文不取。
不多時,兵民合作,上下一心。
言偃這一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也讓姬凌雲對言偃來的目的著重考慮了起來。儒家他並不排斥,但也談不上喜歡。
此時此刻,姬凌雲更加看中的是利益,有利才值得他放手去做。
孔子的學問被言偃刻成了竹簡,一共有二十三紮之多。其中大部分是孔子和學生的一些言行,真正記載孔子的學問的卻佔少數。
姬凌雲看後大覺得新奇,很多很多都更他知道的不同。
書中的從來也沒有強調過儒學勝於其他學說,相反,孔子對老子李耳很是讚揚,對於墨翟的雜學也是稱讚有加。
所謂的重文輕武更是謬談,孔子六藝禮、樂、、御、書、數其中的
、御就是講究習武強身。
認真一琢磨,立刻明白了其中關鍵。儒學之所以越來越臭,並不在於他的本身,而是經過各個時代的需求,適意的亂改其中的髓,使得面無全非。想來也對,若儒學真的那麼臭,怎麼可能在中國
傳了二千五百年之久。
中國曆代的開國皇帝個個都是罕見的英傑,若儒學沒有出之處,他們又怎麼可能繼續沿用下去?
姬凌雲對此召見眾臣商議。
伍子胥道:“這孔子名聲再外,老夫一直以為他空有名頭,卻不想果有學問。這裡頭雖然一些不足,但決大部分都非常有意義。比如這‘己所不,勿施於人’,甚有道理。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
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
得僵持而不可收拾。此句可供大王警惕,為人者,尚且如此,為君則更因如此。”姬凌雲機械的點了點頭,無奈的看著伍子胥,這傢伙老
病又犯了,老是以教訓人的口氣說話。
孫武子笑道:“我到是喜歡這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相當的闢,治國處世,理當如此。”孫武就聰明許多,從側面提醒。
突然,孫武子面一喜高聲道:“這一句也是很妙,‘無慾速,無見小利。
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做事不要圖快,不要只見眼前小利,如果只圖快,結果反到達不到目的;只圖小利,就辦不成大事。
姬凌雲神一秉,自己最近好象確實有些急噪。想那“千古一帝”秦始皇,上任時秦國便是天下第一,縱是如此,他依舊耗費多年才完成一統大業。自己如今只能算的諸侯新秀,吳國離天下第一還相差甚遠。可自己打敗范蠡,擊敗越國後,自信心空前的強大,確實有了一些目中無人的舉動。
不由汗顏,他道:“上將軍教訓的是,寡人最近確實有些自大了。”孫武子“呵呵”一笑,並未說話,只是讚許的點了點頭。
韓慶道:“這句我看就不怎麼樣,‘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韓慶格與他人不同,常人總是從好處去想,但他卻反其道而行。說簡單的,就是喜歡挑刺,是以常常能看透一些他人無法察覺到的事情。
姬凌雲沉思,這話的意思是:禮的應用,當以和諧為貴。君主治國之法,最寶貴之處就是和諧。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去做,卻也行不通,因以禮來節制和諧。
孔子是正統“周禮”最忠誠的支持者,話中的“禮”是周禮。然,周禮卻是限制諸侯發展的一大因素,所以在很久以前,周禮就遭到了各個諸侯國的排斥。
吳國想要壯大也必須排斥周禮。
大殿中頓時揚氣一陣言論,將儒學分析個透徹。
一個時辰後,姬凌雲招見了言偃,道:“寡人經過深思,同意子游先生至吳國傳教。為了配合子游先生傳教,寡人封你為會稽宰如何?”宰是東周時候等同太守,但地位高於太守,總攬城中所有事物。
言偃作揖道:“願為大王效命。”言偃才智出眾,但那只是在行政上而已,那裡能猜透姬凌雲如此作為的主要目的。
儒學利大於弊,但其中有些過於講仁,又有些推崇周禮古法。因此,姬凌雲特地封言偃為會稽宰。
讓他被事物纏身,使得他無暇他顧,減少儒家學說中不利的影響,並將有利的傳播,同時讓越國百姓學會仁義,通曉君臣之道,令他們對吳國忠心不二。另外,言偃行政上的才華絲毫不遜於管繇,只是於姬凌雲發現言偃對孔子的那種超乎尋常的崇拜,熱忱,註定了他不能全心全意忠於自己。
因此,姬凌雲將他調離吳國核心,以免出現意外。同時又讓他在會稽完全的發揮自己的才能。讓他治理會稽,以他之才,增強吳國國力。
伍子胥、孫武子聽了姬凌雲的安排,相繼開懷微笑。
伍子胥暗道:“用人之道,就在於盡人之賢愚皆能為我所用。求得其長處而又必定會發揮其長處,據其短處而特意適應其短處。這樣使人盡其才,方能取長補短。不能用其忠,但可以藉助其智。大王用人的手法,無際可尋,文王姬昌、武王姬發、先聖周公恐怕都有所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