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府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賞析】《靜夜思》是詩人離開家人後寫出的詩。全詩僅短短四句,每句五個字,共二十個字,卻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裡,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兵車行①唐·杜甫【原文】車轔轔②,馬蕭蕭③,行人④弓箭各在。耶孃子走⑤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⑥。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⑦雲霄。道傍過者⑧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⑨頻。或⑩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亭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註釋】①行:本是樂府歌曲中的一種體裁。但《兵車行》是杜甫自創的新題。②轔轔:車行的軋壓聲,車輪聲。③蕭蕭:戰馬嘶鳴聲。④行人:這裡是指行經咸陽橋的新徵軍士。⑤走:奔跑。⑥咸陽橋:在咸陽西南,橫跨渭水的一座大橋。⑦幹:衝。⑧過者:過路的人,這裡是杜甫自稱。⑨點行:當時徵兵用語,即按名冊點名徵召出征。

“但云”以下,全是行人的答話。⑩或:不定指代詞,有的人。防河:當時常與吐蕃發生戰爭,曾徵召隴右、關中、朔方諸軍集結河西一帶防禦。因其地在長安以北,所以說“北防河”西營田:古時實行屯田制,軍隊無戰事即種田,有戰事即作戰。

“西營田”也是防備吐蕃的。里正:唐制,每百戶設一里正,負責管理戶口、檢查民事、催促賦役等。裹頭:以黑綢三尺裹頭,曰頭巾。新兵因為年紀小,所以需要里正給他裹頭。武皇:漢武帝劉徹。唐詩中常有以漢指唐的委婉避諱方式。這裡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因為二者都有窮兵黷武之舉。開邊:用武力開拓邊疆。荊杞:荊棘與杞柳,都是野生灌木。長者:上文的“道傍過者”即杜甫。徵人敬稱他為“長者”役夫敢申恨:徵人自言不敢訴說心中的冤屈憤恨。這是反詰語氣,表現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態。青海頭:即青海邊。這裡是自漢代以來,漢族經常與西北少數民族發生戰爭的地方。唐初也曾在這一帶與突厥、吐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譯文】戰車隆隆地響過,戰馬不停地嘶鳴;出征的士兵,把弓箭佩掛在了上。爹孃、子和兒女跑著為被徵的親人送行,出征隊伍踏起來的塵土遮住了咸陽橋。送行的人有的扯住親人衣裳,有的因情緒動而以腳跺地,攔堵著京郊大道放聲哭號,哭聲一直衝上了九重雲霄。路旁經過的人詢問出徵士兵,出征士兵只是說按名冊徵兵很頻繁。有的人十五歲到黃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歲到西部邊疆去種田。去時里長給有的壯丁裹頭巾,他們回時已經白頭還要去守邊。邊疆無數士兵血形成了海水,武皇開拓邊疆的念頭還沒停止。您沒聽說漢家華山以東兩百州,百千村落長滿了野生的草木。即使有健壯的婦女手拿鋤犁耕種,田土裡的莊稼也長得沒有東西行列。況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夠苦戰,被驅使去作戰與雞狗沒有分別。儘管長輩有疑問,服役的人們怎敢申訴怨恨?就像今年冬天,還沒有停止徵調函谷關以西的士兵。縣官緊急地催百姓租稅,租稅從哪裡出?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只能喪命沙場。您沒有看見,青海的邊上,自古以來戰死士兵的白骨沒人掩埋。新鬼煩惱地怨恨舊鬼哭泣,天陰雨溼時眾鬼啾啾地喊叫。

【賞析】這是一首反對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治諷刺詩,可能作於天寶十年(751)。天寶以後,唐王朝對我國邊疆少數民族的征戰越來越頻繁,戰爭的質,已由天寶以前的制止侵擾、安定邊疆,轉化為殘酷征伐。連年征戰,給邊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帶來深重的災難。全詩借征夫對老人的答話,傾訴了人民對戰爭的痛恨和戰爭所帶來的痛苦。地方官吏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橫徵暴斂,百姓更加痛苦不堪。這是詩人深切地瞭解民間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上曲①唐·王昌齡【原文】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②道。出復入,處處黃蘆草。從來幽並③客,皆向沙場老。莫學遊俠兒④,矜⑤誇紫騮⑥好。

【註釋】①上曲:唐代的《上曲》、《下曲》,由漢樂府中《入曲》、《出曲》演化而來,內容多寫邊戰爭。②蕭關:關名,在今寧夏固原東南。③幽並:幽州和幷州,今河北、山西以及陝西一部分。④遊俠兒:自恃勇武、講義氣而輕視生命的人。⑤矜:驕傲自誇,自命不凡。⑥紫騮:泛指駿馬。

【譯文】初秋時分,知了在桑林裡鳴叫。八月,只見在蕭關的道路上,士兵頻繁地出,到處蘆草枯黃,一片荒涼。從古至今幽州和幷州的健兒都在沙場度過一生。千萬不要學那些遊俠兒驕奢放縱,只知誇耀自己的紫騮駿馬。

【賞析】這首樂府歌曲是寫非戰的。詩由征戍邊不回,而告誡少年莫誇武力,抒發非戰之情。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復入,處處黃蘆草。”這四句寫邊秋景,無限肅殺悲涼,寒蟬、桑林、蕭關、邊、秋草都是中圍古代詩歌意象裡悲情的代名詞,詩歌開篇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後來的反戰主題作背景和情上的鋪墊。寫戍邊徵人,寄寓深切同情。

“從來幽並客,皆向沙場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人至深。幽州和幷州都是唐代邊之地,也是許多讀書人“功名只向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詩人從這些滿懷宏圖大志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卻是“皆向沙場老”的無奈結局。末兩句,以對比作結,通過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善於馳騁,耀武揚威地遊蕩,甚至惹是生非而擾民的所謂遊俠的諷刺,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於戰爭的厭惡,對於和平生活的嚮往。前面講幽並客的時候,作者還沒有什麼貶意,字裡行間裡還隱約可見對於獻身沙場壯士的惋惜之情。用“遊俠兒”來形容那些只知道誇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作者的反戰情緒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本詩寫邊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徵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遊俠,又讓人看到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誇風氣。

下曲五首唐·李白其一【原文】五月天山①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未曾看②。曉戰隨金鼓③,宵眠抱玉鞍④。願將下劍,直為斬樓蘭⑤。

【註釋】①天山:指祁連山。②“笛中”兩句:只能在笛聲中聽到《折楊柳》的樂曲,卻看不到柳青青的景。《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③曉戰隨金鼓:拂曉隨金鼓聲與敵作戰。金鼓,以金裝飾的珍貴的鼓,古代軍隊在作戰時要擊鼓前進。金鼓與玉鞍對舉,金和玉都是修飾語。④宵眠抱玉鞍:晚上抱著馬鞍宿守衛。玉鞍,裝飾華貴的馬鞍。⑤樓蘭: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鄯善東南。這裡指樓蘭國王。

【譯文】五月,在內地正值盛夏。而祁連山的五月還在大雪紛飛,那裡沒有鮮花盛開,只有徹骨的寒冷。戰士們只能在笛聲中聽到《折楊柳》的樂曲,卻看不到柳青青的景。他們戍守邊疆,十分辛勞。拂曉隨金鼓聲與敵作戰,晚上抱著馬鞍宿守衛。戰士們來戍守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們願意挎寶劍,身赴樓蘭絕域,為國立功。

其二【原文】天兵①下北荒,胡馬南飲②。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③。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④。何當破月氏⑤,然後方高枕⑥。

【註釋】①天兵:指漢朝軍隊。②胡馬南飲:匈奴貴族妄圖到南方飲馬。③直:但,只。銜恩:受恩。甚:很多。④“握雪”兩句:在沙漠上摶雪而食,在田野裡拂沙宿。握雪,捏雪成團。海,瀚海,大沙漠。隴頭,田野。⑤何當:何。月氏:漢代西域國名,在今甘肅西部一帶。⑥高枕:即高枕無憂。《漢書·匈奴傳》:“故北狄不服,中國未得高枕安寢也。”【譯文】漢朝軍隊意攻下北方荒漠,匈奴貴族妄圖到南方飲馬,兩方都期望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好奪取更多的土地。漢軍的戰士們在戰場奮力拼殺,只是因為他們受到朝廷和皇帝的恩典很多。他們在沙漠上摶雪而食,在田野裡拂沙宿,條件雖然很艱苦,但絕不後退。什麼時候才能消滅掉月氏,到那時他們才能高枕無憂。

其三【原文】駿馬如風飆①,鳴鞭出渭橋②。彎弓辭漢月③,羽破天驕④。陣解星芒盡⑤,營空海霧銷⑥。功成畫麟閣⑦,獨有霍驃姚⑧。

【註釋】①駿馬如風飆:駿馬奔馳疾如暴風。飆,暴風。②鳴鞭:揮鞭。因鞭揮動即發出響聲,故稱。渭橋:長安城西面咸陽東南渭水河上的一座大橋,是古代從長安到西域的要道。③辭漢月:離開中原的意思。④羽:指箭,因箭桿上有羽,故稱。天驕:指匈奴。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匈奴首領單于曾自稱:“胡者,天之驕子也。”⑤陣解:指隊伍瓦解。星芒:星的光芒。古代信說法:當客星的光芒變成白時戰爭就要爆發。⑥營空海霧銷:這句指戰爭勝利結束。海霧,喻戰場上煙塵瀰漫。⑦麟閣:即麒麟閣。漢高祖時造。據《漢書·蘇武傳》記載:漢宣帝甘三年,曾畫十一位功臣像於閣上。這裡是用畫像於麒麟閣來表示卓越的功勳和榮譽。⑧霍驃姚:即霍去病。漢武帝時抗擊匈奴的名將,因功封嫖姚校尉。

【譯文】駿馬奔馳疾如暴風,兵士們揮動馬鞭馳出渭水河橋,奔赴西域戰場。他們為征戰離開中原,帶著弓箭去擊破傲慢無禮的胡人。胡人的隊伍瓦解,戰場上煙塵瀰漫,漢軍取得了勝利。擊破胡軍後,功臣的畫像將被畫於麒麟閣,以表彰他們卓越的功勳,這樣崇高的赫赫的戰功只有霍去病能夠擔當得起。

其四【原文】虜乘秋下①,天兵出漢家。將軍分虎竹②,戰士臥龍沙③。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④。玉關殊未入,‮婦少‬莫長嗟⑤。

【註釋】①虜乘秋下:匈奴乘著秋天兵強馬壯的時候,大舉南侵。虜,對匈奴的貶稱。②分虎竹:受命帶兵出征的意思。虎竹,古代發給將帥的兵符,分銅虎符和竹使符兩種,朝廷和領兵將領各執一半,發兵或調動軍隊時對合起來作為憑信。③龍沙:也稱白龍堆。這裡泛指外沙漠之地。④“邊月”兩句:月光伴著弓影,霜花拂著劍鋒。描寫戰士夜行軍的情狀。⑤“玉關”兩句:戰士還遠沒有進入玉門關,‮婦少‬可不要長嘆呀。殊,遠。

【譯文】匈奴乘著秋天兵強馬壯的時候,大舉南侵,漢軍派出兵力進行反擊。將軍奉命帶兵出征,戰士們在外沙漠之地安扎。戰士們夜晚行軍十分艱苦,月光伴著弓影,霜花拂著劍鋒。戰士還遠沒有進入玉門關,‮婦少‬可不要長嘆呀!

其五【原文】烽火①動沙漠,連照甘泉②雲。漢皇③按劍起,還召李將軍④。兵氣天上合⑤,鼓聲隴底⑥聞。橫行負⑦勇氣,一戰靜妖氛⑧。

【註釋】①烽火:古代邊境上夜間舉火報警的信號。②甘泉:陝西淳化有甘泉山,秦時在此山造甘泉宮,漢武帝曾加以修理,作為避暑處。《史記·匈奴列傳》:“胡騎入代(郡名)勾注(山名)邊,烽火通於甘泉、長安。”這句指報警的信號傳到京城。③漢皇:指漢武帝。④還:仍舊。⑤兵氣:戰鬥氣氛。合:滿,瀰漫的意思。⑥隴底:山坡下。⑦負:憑,靠。⑧靜:平息。妖氛:指侵擾邊疆的匈奴貴族。

【譯文】邊境上燃起了烽火,沙漠上又興起了戰事。報警的信號迅速傳到了京城。漢武帝十分憤怒,按劍而起,仍舊召見將軍李廣。戰鬥氣氛頓時瀰漫中原大地和邊境地區,戰爭十分烈。擂動的鼓聲在山坡下都能清楚地聽到。橫行倚靠的是勇氣,期望一次戰役就能平息匈奴的侵擾之患。

【賞析】《下曲》,唐代的新樂府辭,其源自漢樂府的《出曲》,內容主要描述邊的征戍生活。這組詩以漢武帝平定匈奴貴族侵擾的史實,譜寫了一曲熱情洋溢的戰鬥頌歌。詩中描繪了將士們餐雪臥沙、夜奮戰的動人景象。這一組詩以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神風貌。

下曲二首唐·王昌齡其一【原文】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未沒,黯黯見臨洮①。昔長城戰,成言意氣高。黃沙足②今古,白骨亂蓬蒿。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