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府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更衣曲唐·劉禹錫【原文】博山①炯炯吐香霧,紅燭引至更農處。夜如何其夜漫漫,鄰雞未鳴寒雁度。庭前雪壓松桂叢,廊下點點懸紗籠②。滿堂醉客爭笑語,嘈③琵琶青幕中。

【註釋】①博山:即博山爐,又叫博山香薰,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器具。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②紗籠:紗質的燈籠。③嘈:即喧鬧,嘈雜。

【譯文】博山爐飄出陣陣香霧,子夫秉紅燭引武帝至尚衣軒。長夜漫漫,天還未明,寒雁已過。庭前雪花紛紛,松桂冒雪,與廊下的燈籠相輝映。堂上賓客們還在飲酒作樂,簾幕中樂聲擾擾。

【賞析】這首樂府以漢平陽公主家歌者衛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於元朔元年被立為皇后事為題材而作。《漢武帝故事》曰:“武帝立衛子夫為皇后。初,上行幸平陽公主家,主置酒作樂。子夫為主謳者,善歌,能造麴,每歌挑上。上意動,起更衣,子夫因侍得幸。頭解,上見其美髮悅之。主遂納子夫於宮。”上陽①白髮人②唐·白居易【原文】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③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憶昔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似玉。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④遙側目⑤。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⑥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遲,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鶯歸燕去長悄然,往秋來不記年。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今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⑦,又不見今《上陽白髮歌》。

【註釋】①上陽:唐宮名,在洛陽皇宮內苑的東面。②白髮人:指年老宮女。③綠衣監使:太監。唐制中太監著深綠或淡綠衣。④楊妃:楊貴妃。⑤遙側目:遠遠地用斜眼看,表忌妒。⑥耿耿:微微的光明。⑦《美人賦》:天寶時人呂向,同情被幽的宮女,向皇帝進獻《美人賦》來勸諫此事。

【譯文】上陽宮人啊,上陽宮人,當年的花容月貌已經暗暗消失;如今已是垂暮之年,白髮如銀。綠衣的宮監把守著宮門;從被幽閉在這上陽宮裡,不知已經過了多少。說起來,還是玄宗末年被選進皇宮,進宮的時候剛十六,現在已是六十的老人。一起被選的本來有一百多個,可是,久年深,凋零淨盡,如今剩下的只有老身一人。想當初,聲忍淚,痛別親人,被扶白居易進車子裡不準哭泣。都說進了皇宮便會承受恩寵,因為自己是那樣的如花似玉。哪曉得進入皇宮,還沒容見到君王一面,就被貴妃娘娘遠遠地冷眼相看。我遭到嫉妒,被偷偷地送進上陽宮,落得一輩子獨守空房。秋夜是那樣漫長,夜長無覺,天又不肯亮。一盞殘燈,光線昏昏沉沉,照著人的背影,投映在牆壁上;只聽到夜雨蕭蕭,敲打著門窗。的白天是那樣慢,那樣慢啊,獨自坐著看天,天又黑得那樣晚。宮裡的黃鶯兒百囀千啼,本該讓人到欣喜,我卻滿懷愁緒,厭煩去聽。樑上的燕子成雙成對,同飛同棲,是多麼地讓人羨慕;但我老了,再也引不起絲毫的嫉妒。黃鶯兒歸去了,小燕子飛走了,宮中長年冷清寂寥。就這樣送走天,又來秋天,已經記不得有多少年。只知對著深宮,望著天上月,看它東邊出來,西邊落下;我已經見過四五百回月缺月圓。現如今,在這上陽宮中,就數我最老。皇帝聽說後,遠遠地賜了個“女尚書”的稱號。我穿的還是小頭鞋子、窄窄的衣裳;還是用那青黛畫眉,畫得又細又長。外邊的人們沒有看見,看見了一定要笑話,因為這種妝扮,還是天寶末年的時髦樣子。上陽宮裡的人哪,苦可以說是最多;少小的時候苦,老大的時候也苦。一生孤苦,除了無可奈何,又能怎樣?你沒有看到從前呂向的《美人賦》?又不見今的《上陽宮人白髮歌》?

【賞析】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繼承並發展了《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創作了《新樂府》五十首。《上陽白髮人》是其中的第七首,寫洛陽上陽宮的一個老宮女的痛苦生活。嬪妃制度是封建社會的一大罪惡。封建帝王為了滿足自己的慾,強選民女,幽閉深宮,剝奪並葬送了她們的青和幸福。這首詩,詩人通過對上陽女子一生遭遇的敘述,揭了封建帝王荒無恥,摧殘無辜女的罪惡行徑。宮女絕望的呼聲,淒涼悱惻,怨可通天。憤怒的控訴,字字都是血淚凝成,令人不忍多聞。

杜陵叟唐·白居易【原文】杜陵①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②餘。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③多黃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皆青幹。長吏④明知不申破⑤,急斂暴徵求考課⑥。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如何!剝我身上,奪我口中粟,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⑦。不知何人⑧奏皇帝,帝心惻隱⑨知人弊⑩。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昨裡胥方到門,手持敕牒榜鄉村。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註釋】①杜陵:秦為杜縣,漢宣帝在此築陵,改名杜陵。在今西安東南。②頃:一百畝。③秀:穀類穗開花。④長吏:縣級官吏中的尊者,也泛指地方長官。⑤申破:上報說明。⑥考課:考察官吏的政績。此處是說長官力求完成徵收賦稅的任務,作為考核的資本。⑦“人”兩句:貪官汙吏就是兇殘的豺狼,不一定有鉤一樣尖銳的爪子、鋸一樣鋒利牙齒的野獸才算豺狼。⑧不知何人:元和四年,作者曾有奏章呈請朝廷減免租稅,故此處“不知何人”雲實指作者本人。⑨惻隱:憐憫,同情。⑩知人弊:知道百姓困頓的情況。弊,勞瘁睏乏。白麻紙:唐代中書省所用公文紙分黃白二種。重要的詔書如任命將相、豁免、征討等用白麻紙,一般的詔令則使用黃麻紙。德音:指皇帝頒佈的減免賦稅的消息。京畿:國都所在地及其行政官署所直接管轄的地區。放:免除。里胥:即里正,古時的鄉村小吏。唐代一百戶為裡,設里正一人。敕牒:指免稅的公文、告示。榜:張貼,動詞。蠲(juān):免除。

【譯文】杜陵老頭居住在杜陵,每年種了貧瘠的田地一頃多。三月份沒有雨刮著旱風,麥苗不開花多枯黃死。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沒都已經乾枯。官吏明明知道但不報告真相,急迫收租、兇暴徵稅以求通過考核得獎賞。典當桑園、出賣田地來繳納官府規定的租稅,明年的衣食將怎麼辦?剝去我們身上的衣服,奪掉我們口中的糧食。害人傷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鉤、牙齒象鋸一樣地吃人!不知什麼人報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憐憫、瞭解人民的困苦。白麻紙上書寫著施恩佈德的詔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稅。昨天里正才到門口來,手裡拿著公文張貼在鄉村中。十家繳納的租稅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們君王免除租稅的恩惠。

【賞析】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第二年天,江南廣大地區和長安周圍,遭受嚴重旱災。這時白居易新任左拾遺,上疏陳述民間疾苦,請求“減免租稅”、“以實惠及人”唐憲宗總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請,還下了罪己詔;但實際上不過是搞了個籠絡人心的騙局。為此,白居易寫了《輕肥》和這首《杜陵叟》。

這首詩體現了作者視民如子的情懷,揭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敗。作者在《輕肥》詩中曾一針見血地控訴:“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這首《杜陵叟》中,他更寫道:“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白居易在義憤填膺地寫下上述的控訴時,並沒有意識到,他實際上已經觸及了封建社會那人吃人的兇殘野蠻的社會本質。事實上,每當災荒嚴重之際,由皇帝下詔蠲免租稅,而地方官照樣加緊盤剝勒索,不過是封建社會經常上演的雙簧戲而已。宋代詩人范成大就有一首《後催租行》中提道“黃紙放盡白紙催,賣衣得錢都納卻”說的也是一回事,在宋代,皇帝的詔書用黃紙寫,而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紙寫,在封建社會中,能夠對這種免的白免、催的照催的吃人雙簧戲進行最早、最有力的批判的,正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旗手——白居易。

農臣怨唐·元結【原文】農臣何所怨,乃幹人主①。不識天地心,徒然怨風雨。將論草木患,說昆蟲苦②。巡迴宮闕傍,其意無由③吐。一朝哭都市,淚盡歸田畝。謠頌若採之,此言當可取。

【註釋】①人主:古時專指一國之主,即帝王。②草木患、昆蟲苦:即莊稼歉收、昆蟲為害的情景。③無由:指沒有門徑和機會。

【譯文】農民因災難頻繁生活艱苦要向君主申訴,他們不知上天意志,徒然埋怨風不調雨不順。田裡莊稼歉收,蟲害又很嚴重。當朝言路閉無處申述,只好來到京城,徘徊在宮闕門外,也無法見到皇帝吐自己的悲苦。整天在都城裡痛哭,淚水都哭幹了才回到鄉里。但願我的這首詩能被朝廷采詩之官收集去,當有助於皇帝瞭解民情,糾正時政之弊端。

【賞析】此詩是作者《系樂府》十二首之九,《系樂府》十二首寫於天寶十載,是盛唐時較早的新樂府詩。此詩託古諷今,揭朝廷失政,農民積怨,奔走呼號。這首詩雖是詠歎前朝,但借古諷今,對時政弊端的揭還是相當深刻的。

田家行唐·王建【原文】男聲欣欣女顏悅①,人家不怨言語別。五月雖熱麥風清,簷頭索索繰車鳴②。野蠶作繭人不取,葉問撲撲秋蛾生。麥收上場絹在軸③,的知輸得官家足。不願入口覆上身,且免向城賣黃犢④。田家衣食無厚薄,不見縣門身即樂。

【註釋】①男聲欣欣女顏悅:此句運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為只有男子才歡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臉上才出了笑容。其實無論男女,他們的聲音,他們的容顏,都顯出喜樂自得的樣子。②簷頭:原指屋簷的邊沿,此處應指屋簷下。繰車:即“繅車”繅絲用的器具。③軸:此處指織絹的機軸。④黃犢:指小牛。

【譯文】鄉間農家歡欣鼓舞,喜樂自得,平的愁怨一洗而空,連話語的音調也與平常不同。炎炎夏,麥滾滾,夏糧豐收了。夏繭也豐收了,簷頭繰車索索作響,野蠶作繭無人收取,只得自生自滅。一派豐收之景,但麥打成糧,蠶繭織成絹絲,鄉民卻無法自己享受這些勞動成果,而不得不把糧、絹的大部分送給官家繳納賦稅。在這豐收的年景裡,他們並不指望打下的糧食自己吃,織好的絹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裡賣黃犢,以繳納官府的橫斂就行了。鄉民們說自家並不計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認為只要不進縣衙門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賞析】此詩以“樂”來寫農家之苦,立意巧,諷刺深刻。仲夏時節,農民麥、繭喜獲豐收,卻被官府洗劫一空,無法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只能過著“衣食無厚薄”的悲慘生活。這首詩所反映的事實,應是中唐時期整個農民生活的縮影,相當具有典型

在表現方法上,古樂府多敘事,《田家行》則選取農家生活的兩個斷面,一是麥、繭豐收,一是糧、絹大部分送官,把這兩個斷面加以對比。這對揭示農家苦這一主題,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詩純用賦體直陳其事,語言質樸無華,通俗暢、凝練警,於平易中見深刻。

織婦詞唐·元稹【原文】織婦何太忙,蠶經三臥行老①。蠶神女聖②早成絲,今年絲稅③徵早。早徵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④。徵人戰苦束刀瘡,主將勳高換羅幕⑤。繅絲織猶努力,變緝機苦難織。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簷前嫋嫋⑥遊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羨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虛空織羅網。

【註釋】①蠶經三臥行老:蠶有眠,文中的蠶種三臥之後進入四眠,四眠後即上簇結繭。古織婦往往亦為蠶婦,所以要提前做準備。②蠶神女聖:古代傳說黃帝妃嫘祖是第一個發明養蠶絲的人,民間奉之為蠶神,詩中稱她為“蠶神女聖”③絲稅:唐代紡織業極為發達,荊、揚、宣、益等州均設置專門機構,監造織作,徵收捐稅。④戎索:本義為戎法,此處引申為戰事。⑤羅幕:即絲羅帳幕。⑥嫋嫋:搖曳、飄動的樣子。

【譯文】織婦為什麼忙呢,原來蠶種三臥之後就要老了。織婦們誠心禱告蠶神保佑蠶兒早點出絲,因為今年官家要提前徵絲稅。今年提前徵稅並不是因為官員橫徵暴斂,而是去年發動了戰爭。打仗艱苦,絲織品可供傷兵包紮傷口,也可製成絲羅帳幕賞給軍功赫赫的將軍。一般的繰絲織作本來已夠費力的了,織有花紋的綾羅更是難上加難。撥動織機、變動絲縷,在織品上挑出花紋極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藝水平。培養挑紋能手實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藝出眾為孃家羈留而貽誤青。在簷前飄動的絲網上,蜘蛛來回爬動。羨慕這小蟲兒純出天,可以自由編制羅網啊!

【賞析】此詩作於元和十二年(817),為《樂府古題》十九首之一。雖然屬於“古題”卻合乎白居易對新樂府的要求。即“首句標其目”開宗明義;“其辭質而徑”見者易諭;“其事核而實”採者傳信;“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此詩以荊州首府江陵為背景,描寫織婦被剝削被奴役的痛苦。全篇僅一百一十字,卻由於層次豐富,語言簡練,顯得義蘊深厚,十分耐讀。

青樓曲二首唐·王昌齡其一【原文】白馬金鞍從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①。樓頭小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②。

【註釋】①長楊:西漢皇家獵、校武的大院子。②建章:建章宮是漢武帝建造的,在西漢都城長安的近郊。

【譯文】白馬金鞍上的將軍,正率領著千軍萬馬,在長安大道上前進,漸走漸遠,只見馬後揚起的一線飛塵。長安大道旁邊的一角青樓,樓上的‮婦少‬正在彈箏,優美的箏聲雖未中斷,她的目光卻情不自地追隨著那馬上將軍和他身後的隊伍,直到飛塵滾滾,人影全無。

其二【原文】馳道楊花滿御溝,紅妝縵綰上青樓。金章紫綬①千餘騎,夫婿朝回初拜侯。

【注視】①金章紫綬:原指紫印綬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後用以代指高官顯爵。

【譯文】將軍和他的部隊回來時,把滿路楊花都吹散到御溝裡去了。‮婦少‬盛裝上樓,等待接保家衛國的夫婿。他正立功回來,封侯拜爵,連他部隊裡許多騎將都受到封賞。

【賞析】盛唐詩人慣以漢武帝比唐玄宗,此詩也如此。詩人是借用漢武帝時期的歷史畫卷反映盛唐時期的現實面貌。這幅描寫大軍凱旋的歷史畫卷,讓人聯想到唐代前期國容威赫,實力強大。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晉以來以及南北朝長期分裂的痛苦教訓,整軍經武,保持了國家的統一與強盛。

“聘得良人,為國願長征”(敦煌曲子詞)在這盛極一時的封建帝國裡,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

在這兩首詩中,一種為國立功的光榮,很自然地從一個徵人家屬的神態中出來,反映出盛唐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田家詞唐·元稹【原文】牛靿吒吒,田確確,旱塊敲牛蹄趵趵①。種得官倉珠顆谷,六十年來兵簇簇②,月食糧車轆轆③。一官軍收海服,驅牛駕車食牛,歸來攸得牛兩角。重鑄鋤犁作斤④,姑舂婦擔去輪官,輸官不足歸賣屋。願官早勝仇早覆⑤,農死有兒牛有犢,不遣官軍糧不足。

【註釋】①吒吒:農民的叱牛聲。確確:土塊堅硬的樣子。趵趵:牛蹄聲。②簇簇:叢集的樣子,此處以兵器的叢集象徵戰事的頻繁。③轆轆:車輪聲。象徵著農民軍輸的繁重和急迫。④斤:泛指農具。斤,斧子一類的工具。,鋤一類的農具。⑤覆:覆滅,滅亡。

【譯文】天久不雨,土地堅硬,牛拉著沉重的犁耙,氣一步一步地爬行著。牛蹄碰擊著堅硬的土塊,發出“趵趵”的聲音。駕牛的農民還嫌牛走得太慢,不斷地揮動著鞭子,發出“吒吒”的聲音,驅使著,吆喝著。然而農民終年勞累,用血和汗水換來的珍珠般的果實,卻盡進了官倉,自己一無所得。因為六十年來,戰爭不斷,年年月月、餐餐,官兵們吃的糧食全由農民供給,並由農民駕駛的大車不停地運往前線。自從官軍征伐藩鎮的戰爭開始以來,朝廷就把農民連人帶牛和車以及農具一併徵用了。農民驅牛駕車千里迢迢地把糧食運到前線後,結果連牛也被官兵宰殺吃掉了,農民只收得兩隻牛角而返。但是戰爭還在沒完沒了地打下去,新的軍輸又在等待著他們。農民只得重鑄犁鋤,重做斤,重新開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穫之後,運到官倉,終年辛勤勞動所獲還不夠,甚至回來連房屋也被迫賣掉買糧納稅。但願官軍早勝利,以報藩鎮叛亂的仇恨,我們不要緊,累死了還有下一代,牛被殺了還有小牛犢,不會讓官軍的軍糧缺少的。

【賞析】元和十二年(817),元稹得劉猛、李餘古題樂府詩數十首,讀後動萬分,於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見所聞一一寫進這組古題樂府詩裡。《田家詞》就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詩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張。此詩在藝術上很有特。它自始至終幾乎完全用農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敘事,在貌似平和順從的話語裡,表現了農民痛苦的心聲,蘊涵著農民的血淚控訴,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實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疊字的選用,急促重濁的入聲字的韻腳,不僅加強了詩的形象和音樂,聲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題,強化了情,渲染了氣氛,而且使這首古題樂府的特更加鮮明。這正是元稹“頗近謳謠”的代表作。

紅線毯唐·白居易【原文】紅線毯,擇繭繅絲①清水煮,揀絲練②線紅藍染。染為紅線紅於藍③,織作披香殿④上毯。披香殿廣十丈餘,紅線織成可殿鋪。彩絲茸茸香拂拂,線軟花虛不勝物。美人路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隨步沒。太原毯澀毳⑤縷硬,蜀都褥薄錦花冷。不如此毯溫且柔,年年十月來宣州。宣城太守加樣織⑥,自謂為臣能竭力。百夫同擔進宮中,線厚絲多卷不得。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⑦。

【註釋】①繅絲:將蠶繭出蠶絲的工藝概稱繅絲。古時的繅絲方法,是將蠶繭浸在熱盆湯中,用手絲,卷繞於絲筐上。②練:亦作“湅”把絲麻或布煮得柔軟潔白。《周禮·天宮·染人》:“凡染,暴練。”③紅於藍:指染成的絲線,比紅藍花還紅。藍,指紅藍花,箭鏃鋸齒形藍葉,夏開紅黃花,可制胭脂和紅顏料。④披香殿:漢朝殿名,漢成帝皇后趙飛燕曾在此歌舞,這裡泛指宮廷裡歌舞的處所。⑤毳(cui):指鳥獸的細。⑥加樣織:用新花樣加工織。⑦地衣:即地毯。

【譯文】紅線毯,是南方女子經過採桑養蠶、擇繭繅絲、揀絲練線、紅藍花染制等重重工序,夜勤織而織就的。這費盡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卻被鋪在宮殿地上當做地毯,鬆軟的質地、幽幽的芳香、美麗的圖案無人愛惜欣賞,美人們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隨便踏踐。太原出產的毯硬澀,四川織的錦花褥又太薄,都不如這種絲毯柔軟暖和,於是宣州歲歲上貢線毯。宣州太守為表對上位者的盡心竭力,令織工翻新花樣、織勤獻。線毯線厚絲多不好卷送,費就千百勞力擔抬入貢。得享高官厚祿的宣州太守怎會想到,織就一丈毯,需費千兩絲,多麼勞民傷財,不要再奪走人民賴以織衣保暖的絲去織就地毯,地不知冷暖,勞苦人民卻靠這生存啊。

【賞析】《紅線毯》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創作的《新樂府》詩中的一首。這首詩通過宣州進貢紅線毯的事,對宣州太守一類官員討好皇帝的行為加以諷刺,又著重暴最高統治者為了自己荒享樂,毫不顧惜織工的辛勤勞動而任意費人力物力的罪惡。從結尾兩句,可以清楚看出費那麼多的絲和勞力去織地毯,勢必導致許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詩中對這種現象進行直接譴責,情強烈。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