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秘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cn">。cn)劉桑道:“依晚輩看來,貪圖這妖界寶物的妖類,至少有三批,剛才那夥顯然是兩批人互相聯手,所以一旦出現意外,有的猶豫,有的先逃,本就不齊心。但是暗處還有一批人,一直藏在遠處觀戰。”萬歸塵朝遠方山嶺看上一眼,冷笑道:“無防,既然你本就是要帶著此燈上御皇山,那我們便與你一同護送此燈,看看路上,還有哪個妖魔鬼怪敢來生事。”當下,商船在神霄宗眾道者的保護下,連夜趕路,沿江而下,不兩
,便到了震澤…
道家共有七宗,天玄、神霄、玄關顯秘三宗,俱是位於揚洲,其中天玄、神霄兩宗又是道門七宗里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兩宗,固在揚洲,道家最為鼎盛。
清虛宗位於中兗洲,人志宗和內丹宗位於楚洲,太上宗位於豫洲,道家七宗,共分佈於四大洲上。
其實清虛宗,當年也是在揚洲洪侖山上,但是原本出身於清虛宗的虛無道人,一夜之間殺了上百名清虛宗弟子,叛出道門,後又突破至大宗師之境,殘存的清虛宗門人,深懼虛無道人,遷出洪侖山,後在中兗洲重新開宗立派。
在這個時代,有“道者”一詞,卻無“道士”一說。
劉桑自然知道“道士”一詞,在戰國時期便已出現,但那個時候“道士”與“方士”差不多是同一意思,專指有術法之人。並非特指道家中人。在他上一世裡,直到太平道、天師道出現,道家逐漸演變成道教,再隨著上清派茅山宗之輝煌“道士”才開始慢慢變成道教三清弟子的專用名詞。
但在這裡,並無三清之說,老子只是道家的祖師爺,也不是什麼太上老君,至於什麼原始天尊,更沒有人知道他是誰。
“通天教主”之名。倒是偶爾有人提及,但那是儒家子弟用在他們的祖師爺孔子身上的,跟道家沒什麼關係。
在這個時代,有道家,卻無道教。
當然,劉桑上一世裡的道教,已經很難說清跟道家到底有什麼關係,它集合了道家與陰陽家之各種典籍,卻是牽強附會。各種東拉西扯,後來更是深受佛教因果、輪迴的影響。掛著羊頭,賣著狗。
但在那個歷史中,不管怎麼說,道家也是先秦之後,與儒家一同影響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顯學之一,同時又是釋、道、儒三大名教之一,而在這裡,道家與儒家一般,都被墨學壓制了數百年。直到現在才開始慢慢復興。
由於歷史演變的不同,道家並未形成宗教,存在的,只是類似於墨門、金烏谷、蟾宮、星門這樣的名門大派,而“道士”一詞,雖然戰國時曾出現過,現在卻早已被人遺忘。
所謂“道人”、“道者”則是跟儒生、墨者一般,有時籠統的指支持某一學說的人士,有時則是狹義的指代出身於某一門某一派的弟子。
就如墨者,一般專指墨門中的墨俠和墨辯。人們提到“道者”時,通常指的是道家七宗裡的門人弟子,提到“某某道人”卻未必就是道家七宗裡的人,也可能是支持道家學說的某一人士。
就如許多人雖然不是儒生,有時也會給自己取個儒家名號,叫某某生、某某公、某某先生,用於文章、書籍、字畫之署名,就算不是道門中人,但因嚮往道學,又或僅僅只是為了裝,有時也會給自己取個道號,叫作“某某道人”就像虛無道人叛出清虛宗後,早已無人將他視作道者,道家七宗更不承認他是道門中人,但“虛無道人”這個道號卻仍然被保留下來,而他進入清虛宗前的真名實姓,反而慢慢的被人淡忘。
在神霄宗一眾道者的護送下,商船進入了震澤。
《尚書。禹貢》有曰:淮海惟揚州,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早在大禹將神州劃分為九州時,震澤便已存在,相傳不知多少萬年前,天降隕石,砸出直通大海的大坑,海水倒灌,便為震澤。後來地勢變遷,海口封閉,震澤離大海越來越遠,終成揚洲上最大的內陸湖。
雖然已是入冬,漁夫歇漁,震澤之上,霧氣深濃,卻仍然有許多大船來往。
震澤周圍,既有三江,又有四湖。
在劉桑上一世的歷史中,所謂“五湖四海”中的“五湖”原本是專指震澤與它周圍的遊湖、莫湖、胥湖、貢湖四湖,後來才慢慢開始變成指代庭、鄱陽、巢湖等五大湖泊。
船頭,劉桑取來地圖,仔細研究。
由於那枚記載了眾多先秦典籍的古玉的關係,他對先秦以前禹貢九州的地理位置,也有一定的瞭解。
比較奇怪的是,自九州崩裂以來,絕大部分地方,都已無復先秦地貌,而先秦時的地貌,與大荒時期的禹貢九州本就有許多改變。在成百上千年的歷史中,地勢一點一點的改變,普通人也許覺察不到其間的變化,但若回過頭來,往往卻是物非而人亦非,變化極大。
禹貢中雖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記載,但在先秦末期,這三江指的到底是哪三江,就已經是說不清楚。而在劉桑上一世裡,震澤雖然被認定為太湖的前身,但先秦以前震澤的地貌與後世五湖中的太湖,除了地理位置相同,且同樣都是大湖之外,區別不可以道里記,歷史上本是用於震澤及其周圍湖泊的“三江五湖”之說,本無法用於太湖。
在那個世界裡“三江五湖”雖無法再用於震澤的變遷,但這句成語卻被保留下來,既有成語。自不免要各種解釋,到最後“三江”慢慢的變成長江、黃河、淮河“五湖”變成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但這已不是它原來的意思,皆因按《尚書》記載“淮海惟揚州,三江既入”又或是《周禮》“東南曰揚州,其川三江。其浸五湖”這三江五湖,俱是在揚州境內,專指震澤一帶。
按理說,九州崩裂,又經過數百年的變遷,許多地貌都與先秦之前截然不同,更不用說是大荒時期的禹貢九州。
就比如和州,雖是禹貢九州中的青、徐二州裂成。但就山川河來說,早已找不出當年青州、徐州的影子。
但是揚洲北部。不但在九州崩裂的過程中並沒有多少改變,反而在數百年的地貌演變中,慢慢變回大荒時期的樣子,如塗山,如震澤,如大別山,其中震澤周圍甚至恢復成大荒時期“三江五湖”之貌,不得不說是一件奇怪的事。
而其它各洲,似乎並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