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辞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更衣曲唐·刘禹锡【原文】博山①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农处。夜如何其夜漫漫,邻未鸣寒雁度。庭前雪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②。堂醉客争笑语,嘈③琵琶青幕中。

【注释】①博山:即博山炉,又叫博山香薰,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②纱笼:纱质的灯笼。③嘈:即喧闹,嘈杂。

【译文】博山炉飘出阵阵香雾,子夫秉红烛引武帝至尚衣轩。长夜漫漫,天还未明,寒雁已过。庭前雪花纷纷,松桂冒雪,与廊下的灯笼相辉映。堂上宾客们还在饮酒作乐,帘幕中乐声扰扰。

【赏析】这首乐府以汉平公主家歌者卫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于元朔元年被立为皇后事为题材而作。《汉武帝故事》曰:“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初,上行幸平公主家,主置酒作乐。子夫为主讴者,善歌,能造曲,每歌挑上。上意动,起更衣,子夫因侍得幸。头解,上见其美发悦之。主遂纳子夫于。”上①白发人②唐·白居易【原文】上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③守门,一闭上多少。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④遥侧目⑤。妒令潜配上,一生遂向空房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⑥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迟,迟独坐天难暮。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⑦,又不见今《上白发歌》。

【注释】①上:唐名,在洛内苑的东面。②白发人:指年老女。③绿衣监使:太监。唐制中太监着深绿或淡绿衣。④杨妃:杨贵妃。⑤遥侧目:远远地用斜眼看,表忌妒。⑥耿耿:微微的光明。⑦《美人赋》:天宝时人吕向,同情被幽女,向皇帝进献《美人赋》来劝谏此事。

【译文】上人啊,上人,当年的花容月貌已经暗暗消失;如今已是垂暮之年,白发如银。绿衣的监把守着门;从被幽闭在这上里,不知已经过了多少。说起来,还是玄宗末年被选进皇,进的时候刚十六,现在已是六十的老人。一起被选的本来有一百多个,可是,久年深,凋零净尽,如今剩下的只有老身一人。想当初,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白居易进车子里不准哭泣。都说进了皇便会承受恩宠,因为自己是那样的如花似玉。哪晓得进入皇,还没容见到君王一面,就被贵妃娘娘远远地冷眼相看。我遭到嫉妒,被偷偷地送进上,落得一辈子独守空房。秋夜是那样漫长,夜长无觉,天又不肯亮。一盏残灯,光线昏昏沉沉,照着人的背影,投映在墙壁上;只听到夜雨萧萧,敲打着门窗。的白天是那样慢,那样慢啊,独自坐着看天,天又黑得那样晚。里的黄莺儿百啭千啼,本该让人到欣喜,我却怀愁绪,厌烦去听。梁上的燕子成双成对,同飞同栖,是多么地让人羡慕;但我老了,再也引不起丝毫的嫉妒。黄莺儿归去了,小燕子飞走了,中长年冷清寂寥。就这样送走天,又来秋天,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年。只知对着深,望着天上月,看它东边出来,西边落下;我已经见过四五百回月缺月圆。现如今,在这上中,就数我最老。皇帝听说后,远远地赐了个“女尚书”的称号。我穿的还是小头鞋子、窄窄的衣裳;还是用那青黛画眉,画得又细又长。外边的人们没有看见,看见了一定要笑话,因为这种妆扮,还是天宝末年的时髦样子。上里的人哪,苦可以说是最多;少小的时候苦,老大的时候也苦。一生孤苦,除了无可奈何,又能怎样?你没有看到从前吕向的《美人赋》?又不见今的《上人白发歌》?

【赏析】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新乐府》五十首。《上白发人》是其中的第七首,写洛的一个老女的痛苦生活。嫔妃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罪恶。封建帝王为了足自己的,强选民女,幽闭深,剥夺并葬送了她们的青和幸福。这首诗,诗人通过对上女子一生遭遇的叙述,揭了封建帝王荒,摧残无辜女的罪恶行径。女绝望的呼声,凄凉悱恻,怨可通天。愤怒的控诉,字字都是血泪凝成,令人不忍多闻。

杜陵叟唐·白居易【原文】杜陵①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②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③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皆青干。长吏④明知不申破⑤,急敛暴征求考课⑥。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剥我身上,夺我口中粟,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⑦。不知何人⑧奏皇帝,帝心恻隐⑨知人弊⑩。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注释】①杜陵:秦为杜县,汉宣帝在此筑陵,改名杜陵。在今西安东南。②顷:一百亩。③秀:谷类穗开花。④长吏:县级官吏中的尊者,也泛指地方长官。⑤申破:上报说明。⑥考课:考察官吏的政绩。此处是说长官力求完成征收赋税的任务,作为考核的资本。⑦“人”两句:贪官污吏就是凶残的豺狼,不一定有钩一样尖锐的爪子、锯一样锋利牙齿的野兽才算豺狼。⑧不知何人:元和四年,作者曾有奏章呈请朝廷减免租税,故此处“不知何人”云实指作者本人。⑨恻隐:怜悯,同情。⑩知人弊:知道百姓困顿的情况。弊,劳瘁困乏。白麻纸:唐代中书省所用公文纸分黄白二种。重要的诏书如任命将相、豁免、征讨等用白麻纸,一般的诏令则使用黄麻纸。德音:指皇帝颁布的减免赋税的消息。京畿:国都所在地及其行政官署所直接管辖的地区。放:免除。里胥:即里正,古时的乡村小吏。唐代一百户为里,设里正一人。敕牒:指免税的公文、告示。榜:张贴,动词。蠲(juān):免除。

【译文】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了贫瘠的田地一顷多。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多枯黄死。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都已经干枯。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钩、牙齿象锯一样地吃人!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民的困苦。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昨天里正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赏析】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第二年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这时白居易新任左拾遗,上疏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唐宪宗总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罪己诏;但实际上不过是搞了个笼络人心的骗局。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视民如子的情怀,揭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作者在《轻肥》诗中曾一针见血地控诉:“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这首《杜陵叟》中,他更写道:“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白居易在义愤填膺地写下上述的控诉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封建社会那人吃人的凶残野蛮的社会本质。事实上,每当灾荒严重之际,由皇帝下诏蠲免租税,而地方官照样加紧盘剥勒索,不过是封建社会经常上演的双簧戏而已。宋代诗人范成大就有一首《后催租行》中提道“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说的也是一回事,在宋代,皇帝的诏书用黄纸写,而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纸写,在封建社会中,能够对这种免的白免、催的照催的吃人双簧戏进行最早、最有力的批判的,正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旗手——白居易。

农臣怨唐·元结【原文】农臣何所怨,乃干人主①。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将论草木患,说昆虫苦②。巡回阙傍,其意无由③吐。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注释】①人主:古时专指一国之主,即帝王。②草木患、昆虫苦:即庄稼歉收、昆虫为害的情景。③无由:指没有门径和机会。

【译文】农民因灾难频繁生活艰苦要向君主申诉,他们不知上天意志,徒然埋怨风不调雨不顺。田里庄稼歉收,虫害又很严重。当朝言路闭无处申述,只好来到京城,徘徊在阙门外,也无法见到皇帝吐自己的悲苦。整天在都城里痛哭,泪水都哭干了才回到乡里。但愿我的这首诗能被朝廷采诗之官收集去,当有助于皇帝了解民情,纠正时政之弊端。

【赏析】此诗是作者《系乐府》十二首之九,《系乐府》十二首写于天宝十载,是盛唐时较早的新乐府诗。此诗托古讽今,揭朝廷失政,农民积怨,奔走呼号。这首诗虽是咏叹前朝,但借古讽今,对时政弊端的揭还是相当深刻的。

田家行唐·王建【原文】男声欣欣女颜悦①,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②。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问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③,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愿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④。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注释】①男声欣欣女颜悦: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出了笑容。其实无论男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出喜乐自得的样子。②檐头:原指屋檐的边沿,此处应指屋檐下。缲车:即“缫车”缫丝用的器具。③轴:此处指织绢的机轴。④黄犊:指小牛。

【译文】乡间农家欣鼓舞,喜乐自得,平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炎炎夏,麦滚滚,夏粮丰收了。夏茧也丰收了,檐头缲车索索作响,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得自生自灭。一派丰收之景,但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乡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在这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官府的横敛就行了。乡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赏析】此诗以“乐”来写农家之苦,立意巧,讽刺深刻。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洗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

在表现方法上,古乐府多叙事,《田家行》则选取农家生活的两个断面,一是麦、茧丰收,一是粮、绢大部分送官,把这两个断面加以对比。这对揭示农家苦这一主题,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质朴无华,通俗畅、凝练警,于平易中见深刻。

织妇词唐·元稹【原文】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老①。蚕神女圣②早成丝,今年丝税③征早。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④。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⑤。缫丝织犹努力,变缉机苦难织。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檐前袅袅⑥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注释】①蚕经三卧行老:蚕有眠,文中的蚕种三卧之后进入四眠,四眠后即上簇结茧。古织妇往往亦为蚕妇,所以要提前做准备。②蚕神女圣:古代传说黄帝妃嫘祖是第一个发明养蚕丝的人,民间奉之为蚕神,诗中称她为“蚕神女圣”③丝税:唐代纺织业极为发达,荆、扬、宣、益等州均设置专门机构,监造织作,征收捐税。④戎索:本义为戎法,此处引申为战事。⑤罗幕:即丝罗帐幕。⑥袅袅:摇曳、飘动的样子。

【译文】织妇为什么忙呢,原来蚕种三卧之后就要老了。织妇们诚心祷告蚕神保佑蚕儿早点出丝,因为今年官家要提前征丝税。今年提前征税并不是因为官员横征暴敛,而是去年发动了战争。打仗艰苦,丝织品可供伤兵包扎伤口,也可制成丝罗帐幕赏给军功赫赫的将军。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拨动织机、变动丝缕,在织品上挑出花纹极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艺水平。培养挑纹能手实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艺出众为娘家羁留而贻误青。在檐前飘动的丝网上,蜘蛛来回爬动。羡慕这小虫儿纯出天,可以自由编制罗网啊!

【赏析】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为《乐府古题》十九首之一。虽然属于“古题”却合乎白居易对新乐府的要求。即“首句标其目”开宗明义;“其辞质而径”见者易谕;“其事核而实”采者传信;“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此诗以荆州首府江陵为背景,描写织妇被剥削被奴役的痛苦。全篇仅一百一十字,却由于层次丰富,语言简练,显得义蕴深厚,十分耐读。

青楼曲二首唐·王昌龄其一【原文】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①。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②。

【注释】①长杨:西汉皇家猎、校武的大院子。②建章:建章是汉武帝建造的,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译文】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前进,渐走渐远,只见马后扬起的一线飞尘。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妇少‬正在弹筝,优美的筝声虽未中断,她的目光却情不自地追随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

其二【原文】驰道杨花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金章紫绶①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注视】①金章紫绶:原指紫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译文】将军和他的部队回来时,把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妇少‬盛装上楼,等待接保家卫国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

【赏析】盛唐诗人惯以汉武帝比唐玄宗,此诗也如此。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画卷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让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容威赫,实力强大。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

“聘得良人,为国愿长征”(敦煌曲子词)在这盛极一时的封建帝国里,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田家词唐·元稹【原文】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①。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②,月食粮车辘辘③。一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归来攸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④,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愿官早胜仇早覆⑤,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

【注释】①咤咤:农民的叱牛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趵趵:牛蹄声。②簇簇:丛集的样子,此处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③辘辘:车轮声。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④斤:泛指农具。斤,斧子一类的工具。,锄一类的农具。⑤覆:覆灭,灭亡。

【译文】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咤咤”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然而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驶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做斤,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但愿官军早胜利,以报藩镇叛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

【赏析】元和十二年(817),元稹得刘猛、李余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动万分,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涵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和音乐,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红线毯唐·白居易【原文】红线毯,择茧缫丝①清水煮,拣丝练②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③,织作披香殿④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路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⑤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城太守加样织⑥,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⑦。

【注释】①缫丝:将蚕茧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古时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丝,卷绕于丝筐上。②练:亦作“湅”把丝麻或布煮得柔软洁白。《周礼·天·染人》:“凡染,暴练。”③红于蓝:指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蓝,指红蓝花,箭镞锯齿形蓝叶,夏开红黄花,可制胭脂和红颜料。④披香殿:汉朝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曾在此歌舞,这里泛指廷里歌舞的处所。⑤毳(cui):指鸟兽的细。⑥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织。⑦地衣:即地毯。

【译文】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夜勤织而织就的。这费尽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却被铺在殿地上当做地毯,松软的质地、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惜欣赏,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随便踏践。太原出产的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织勤献。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怎会想到,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

【赏析】《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暴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导致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现象进行直接谴责,情强烈。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