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天下十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趙、董二人不再説話了,目光透過紗窗後的喧囂,看到一輪初升的明月。明天就是八月初八,再過幾天就是八月十五了。那是一年中月光最亮的一天,不知同一輪滿月下,會有多少不同的故事。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此刻,無數雙眼睛,都期待着明天。
“明天不知道要亂成什麼樣子呢!”福建安撫使府,疲憊了不堪的陳龍復捶着脊背嘆道。
“還能亂到哪裏去,陸大人保住了朝廷和皇上,杜大人替文大人保住了大權。羣雄們得到了安全保證,商人們保住了私產,即便是種地的百姓,也有農家出身的士兵代表替他們嚷嚷幾句。大家各取所需,該分的都分了,還抱怨什麼!”陳龍復的小妾謝氏笑着説道“要我看,天底下也就出文丞相這麼聰明人,大家不是想要權麼,好吧,明着分,好過暗地裏下絆子,灑蒙汗葯!”陳龍復的子在贛南會戰中被李恆俘虜後,不知販賣到了何處。這個妾是他到了泉州後娶的,小商家,庶出。雖然沒有正
的名分,但陳龍復只娶了一個妾,加上二人年齡差了近三十歲,所以受寵的很,有什麼話也敢當着陳龍復的面説。
“你不懂,你不懂,過來,給我敲打敲打”陳龍復指着自己的後説道,二十餘
只通過了兩條約法,累得他只想吐血。
“這,就是這!手輕點,我吃不住勁兒!”
“那有什麼不懂,我們商家有話,叫有賺不為賠。大夥討價還價再烈,還不是為了成
。您看着吧,越往後,他們打得越
烈,但成
得也越快,用不了三個月,約法就能全部訂出來!”謝氏彷彿早已看透了天下英豪的本質般,微笑着得出推論。
“為什麼?誰告訴你的?”陳龍復楞了一下,好奇地問道。內心深處,他隱隱約約覺得謝氏的話有道理,第二條約法雖然耗時間很長,但從會場上的秩序,和眾人説話的內容上看,都比第一條約法商定時有條理得多。在不知不覺間,某種固定規則在與會的者當中慢慢開始形成。
“沒人告訴妾身,是妾身自己琢磨的。老爺您想啊,他們那麼不願意別人參加會,卻沒人主動退場,這説明誰都不願意把自己的命運到他人手裏。即便是
給老爺和文丞相這種大英雄也不成!”謝氏笑道,白皙的面孔上不知不覺間浮起一絲淡淡的自豪來,襯托得她越發嬌媚。
“所以他們會把握一切機會,漫天要價,着地還錢,但不會把買賣做僵!”陳龍復與夫人異口同聲道,彼此相視,目光裏盡是温柔。
沒人願意把命運到別人手中,即便掌握自己命運的是他們所崇拜的大英雄。雖然,與會的很多人當時並沒意識到這一點,但他們切切實實是在這樣做。雖然,他們的目光沒有文天祥那樣長遠,決策也未必有文天祥一個人來得準確。但他們寧願在磕磕碰碰中妥協,平衡,在摸索與錯誤中尋找正確方向,也不願意閉上雙眼,由英雄或皇帝決定一切。
祥興三年八月十五,出人意料,臨時約法第三條,關於官吏和選拔和下一次大會代表推舉辦法,僅僅七天時間,各方就達成了協議。
這一條沒有微言大義,全是實打實的東西。所以,各方力量的主導者在此之前,心中早已有了最高目標和退讓的底線。
臨時約法第三條宣佈,此後,國家法度發生大的變化的調整,必須通過約法大會的表決。戰時,約法大會的召集權屬於大都督府。北元退走後,約法大會召集權屬於朝廷。但是,無論任何人召集約法大會,代表人數都不得少於第一次的人數,並且,代表中必須有四分之一官吏,四分之一儒生,四分之一商人,和四分之一士兵。這些人必須與國有功,不能光憑著作了幾本書,寫過幾篇文章就獲取代表資格。至於會前爭議最大的官吏選拔,臨時約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恢復唐制,從此科舉、推舉並行。區長、里正這些九品以下小吏,均由當地百姓推舉擔任。任滿後據任上表現和百姓支持度,可以升遷到縣、府一級。而縣級以上官吏,必須由與國有功者擔任,如卸任軍官、大都督府幕僚,朝廷各部屬吏等。無論士、農、工商、任何人的後代都可以參加各級科舉試考。茂才、進士資格取得者,可入大都督府或朝廷各部門做幕僚三年,滿三年後,進士視其能力外放為府級以上地方官。茂才可選擇繼續考進士後外放,或憑功績外放為官吏。
這是一個大夥都能接受的結果,雖然作起來有很多困難。但將士們不再是打了天下也白打,將來即使退了役,也有紅利可分。儒生們十年寒窗不再是白讀,比起北元不準南人蔘加科舉的政策,他們從此也多了一條進身之階。所以,在眾人眼中,這條約法比起原來文天祥一味堅持的選舉,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了。
特別是茂才以上即可入幕這一條,讓讀書人們大聲歡呼。有宋一朝,十年寒窗,每屆能取進士資格者不過數十。但茂才這級的功名,對很多人來説卻是手到擒來般簡單。眼下大宋與北元對峙,戰事頻繁,入了幕後很容易立功,因功勞而得官,比考進士的出路要寬得多,也相對容易得多。
至於區、裏一級別的小吏,本來讀書人們就看不上眼,所以也不願意盡力去爭。倒是已經當過區長、里正的代表們,聽説幹好了還能繼續高升,心裏着實高興了一回。
第三條約法最後説道,當了官,並非代表他們從此比別人身份顯赫,而是因為拿了百姓的供奉,從此比百姓肩頭多了一份責任。
眼下,這份責任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
將來,國家和政府的責任是,保護這片土地上每個人的平等,財富與尊嚴。
這每個人,包括北方漢人、也包括契丹、女真等少數族羣,甚至,包括願意留在中華大地上的蒙古與目人,約法細則中説道:“如蒙古、
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華夏之民者,相待與華夏之民無異。天下之人,約為兄弟,同榮同辱,福禍與共!”當晚,由大都府出錢,邀請與會所有代表們飲酒賞月。在當做點心的胡餅上,廚師桑大寶特意把“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八個字雕在了正反面。
這八個字,點燃了所有人的熱血,雖然大夥彼此對治國的意見不同,雖然大夥彼此之間暫時無法理解對方所堅持的理念。但這些年來,蒙古人加諸在華夏身上的傷害,每個人都深切地體會到了。
“來,大夥同飲此杯,同心協力,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昂貴的玻璃杯裏,從海上運來的葡萄美酒閃出血一樣的顏。文天祥祥舉起酒杯,對着所有代表説道。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人們站了起來,異口同聲地喊。那一刻,彼此心中不再是偏見,隔閡,而是由一種熱血,將他們緊密相連。
月光如水,哪天晚上,每個人都醉了,醉倒於千秋家國夢中。
史載,當與會代表共五百五十七人,活到北元退出中原那一年的,只有三百零五人。
若干年後,第二次約法大會召開,有人提議將中秋這一天,永遠訂為華夏國的國慶。這個提議在大會上被全票通過。
雖然,八月十五這一天,距離第一版《臨時約法》完全出台,還有一個半月。
雖然八月十五這一天,距離文天祥等人趕走北元,重建華夏,還有十一年。
但是,陸秀夫、陳龍復、杜規、朱子銘等活下來的人都認為,從這一天起,他們夢想中的國家已經建立了。
因為,華夏有史以來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把‘平等’二字寫了進去。他們在那一天已經宣佈,為什麼而抗爭,打算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他們抗爭的理由不是因為天命,也不是因為氣運,而是因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
酒徒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見於朱元璋的北伐檄文。朱元璋在檄文中還有:“如蒙古、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華夏之人撫養無異”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