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目睹過集團老總為給業務員做試範親自上街推銷產品,沒有昕說過老總為幫助他人帶領全體員工上街義賣,今天,本報的付社長就率領全體員工為遭受侵害的乞丐母女賣報紙,站在人來人往的廣場新華書店門口,像報童一樣叫賣,讓南昌人民在目瞪口呆之餘動了一把。

***今天上午9點,付社長帶著本報主力部隊在廣場新華書店一出現,就引來過往人群紛紛駐足觀看,見本報的員工每人手裡拿著一摞報紙,以為是在搞普通的促銷活動,後來看到“為乞丐母女義賣”的條幅,聽到本報員工的解釋,紛紛掏包或買份報紙或直接捐款。

一直在關注本報《乞丐母女遭受侵害》的熱心讀者也匆匆趕來表示他們的心意。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子,扔下一百塊錢就走人,問他姓名,他不肯相告。

一位不過10來歲的孩子,沒有父母的陪同,拿上自己平攢的10元零用錢認真地投進募捐。

兩位老夫要求面見周玉玲一家,想當面給予資助。本報前先前已資助過周玉玲一家300元錢的熱心讀者羅麗招女士,今天帶著女兒一起到現場買下20份報紙。

然後又拿著20份報紙去賣。天地人廣告公司的老總看到本報的連續報道之後,特地帶著手下十幾名員工加入賣報的行列。***雖然本報義賣的員工儘量做到邊解釋邊賣報紙,但是有些人就是鐵石心腸,5錢買份報紙為乞丐母女盡一點微薄之力都不願意。

記者曾攔住一位一身名牌打扮的中年婦女說:“您好,有對乞丐母女雙雙被人強暴生下孩子,我們現在正在為她們義賣,所有賣報紙的錢都將捐給她們,買份報紙獻份愛心吧?”貴婦人看了一眼報紙上乞丐母女的圖片直接走了,過火的是一名40多歲四肢健全的男子,在記者面前走來走去,說自己是下崗職工,經濟如何困難,子如何難過,還不如乞丐,要捐應該捐他們這些“可憐的”下崗工人。

還有一位瘦的中年婦女,不但不買報紙,還朝記者狠狠瞪一眼,好像記者騙了她5錢,好在絕大部分人都願意分一點愛心給乞丐母女,拿一元兩元買一份報紙,有些人還主動問記者買報紙。

***書店門口,眾人在為乞丐母女獻愛心,新大地門口,不法保安卻在喝斥周玉玲一家,不准她們坐在門外,趕她們走。

昨天記者告訴周玉玲一家本報要為她們義賣,一大早她們就過來了,但是看到很多人,怕引起圍觀,一直站在新大地前面的停車場,後來陽光太強烈了,周玉玲就帶著孩子坐到新大地入口陰涼的臺階上,誰知道幾個凶神惡煞沒有穿保安制服自稱是保安的男子,跑出來惡聲攆她們走。

幾家電視臺的記者正好找過去採訪她們,幾名男子又揮手阻撓拍攝,揚言誰拍就砸了誰了機子,並蠻橫拉住記者們的衣服推來扯去,差點動

幾名男子口口聲聲說新大地門口是公共場合,既是公共場合,又說乞丐坐在那裡會影響他們做生意的形象,真不知道到底是誰影響了公共場合的形象。

手機小販善心大發十幾位坐在新華書店門口據說見過周玉玲一家的二手機商販,起初對記者的賣報行為不但不以為然,還一個勁地調侃記者,要記者把手機和小靈通賣給他們就買20份報紙。

後來聽說乞丐母女的連續報道就是記者寫的時,全部站起來,要求一起賣報紙,今天的報紙賣完了,他們每人拿上一疊前幾天的報紙,使出平收購二手手機的口才遊說過往人群買報。

遇到說不明白的問題,還會叫記者過去解釋。記者的一些朋友今天每個人特地買了十份報紙,一位在江西滌綸廠上班的朋友,顧不上剛下夜班,特地到記者賣報的地方捐了50元錢,捐款之後,睜著一雙想睡覺的眼睛跟記者一塊兒賣報。

***昨天下午,記者和本報謝輪主任到安義,察看劉先生借給乞丐母女長期居住的房子,結果記者差點不願回南昌,因為房子的環境實在太好了。

獨門獨院,依山傍水,空氣清新,記者好想住下來。房子就在路邊,包括院子佔地一千多平方米,房子自建成後就沒人住過。

但是有自來水、吊扇、、衣櫃等,院子裡有水質甘甜的井水,院子後面有12間水泥豬舍,可以養豬、養雞,還有大片空地可以種果樹、栽花、養草、種菜。

與房子一牆之隔的是一所學校(周玉玲的孩子可以進裡面上學),學校隔壁是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隔壁是鄉鎮派出所。

劉先生說,他已經跟希望村(化名,劉先生不願意劉太多的人知道乞丐母女住在哪裡,以免她們遭到歧視,他希望周玉玲一家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的村支書說好了,明年村裡重新分田時,可以分些田和地給她們種,平裡還可以讓她們到村委會打掃一下辦公室,每個月補貼她們百來塊錢。

房子對面正在籌建旅遊渡假村,待渡假村建好後,劉先生的房子肯定身價百倍,記者問劉先生自答應把房子借給周玉玲一家後,有沒有後悔過,劉先生非常肯定地回答:“沒有!”記者相信,乞丐母女搬到新家後,一定會越來越好,就像院子裡隨處可見的純白的野花,雖然無人澆灌,但給它們一寸地,它們就能開出滿地的嬌豔和自信!去安義的路上,乞丐女兒說:有房子住,不用要飯,做點事養活自己,多好啊:面對新家,乞丐媽媽說山上很多柴禾,不怕沒飯吃。

***理解?溝通?憧憬前天,本報社長帶頭為乞丐母女義賣,昨天,記者送周玉玲一家去安義新家,一大早,熱心讀者羅女士又託記者給周玉玲帶500元錢及大量衣物,一切都朝著一個完美的結局發展。

可是當記者見到周玉玲的那一刻,不住想發火。前天就跟周玉玲說好了,昨天帶她們到安義新家,要她們好好準備準備,她們當時還很開心地滿口答應,記者昨天早上去接她們時,周玉玲正在洗衣服,大女兒周彩〈化名〉還在睡覺,家裡一切如故,不見一個打好的包裹。

記者問周玉玲:“我不是跟你說了今天走,你怎麼還沒準備,我們報社為給你搬家,特地開了一輛箱式卡車過來,你是不是不想去安義?”周玉玲扔下正在清洗的衣服說:“想去啊,沒什麼可準備的,帶幾件換洗的衣服就可以走了。”周玉玲叫醒女兒,從衣架上取下幾件衣服裝進袋子裡就跟著記者走。周玉玲散漫的態度令記者非常不舒服。只帶兒件衣服,這不是去“做客”嗎?難道周玉玲只想去安義新的家看看,如果不滿意,馬上回南昌?

在車上,記者忍不住問周彩:“你跟我實話,你們是不是本就不想去安義?不然為什麼就帶幾件衣服,被子呢,碗筷呢?剩下的那麼多衣服呢?”周彩告訴記者,平用的碗筷都是別人的,被子被媽媽得滿是躁昧,帶去新房子不好,到了安義找別人要舊被子。

剩下的衣服都是媽媽的,都有洗不淨的臊味。周彩說:“你以為我想要飯?我雖然有孩子,可是一個女人,找份工作就能養活孩子。我跟著我媽媽一起要飯,還不是因為我媽媽有病,身邊時刻需要人,做孩子的怎麼能不照顧自己的媽媽?

我們怎麼會不想去安義呢?有房子住,不用要飯,做點事養活自己和媽媽,不用看別人的臉,多好啊。”周彩悄悄跟媽媽商量著,她們要養母雞,下多多的蛋,可以賣,還可以自己吃。

討價?還價?置家中午時分,把周玉玲一家送到安義新家之後,來不及問她們對新房子的印象,馬不停蹄地和劉先生派來的前來接應的宋先生去鎮上買生活家居用品。

從油、鹽、米、刀、鍋、灶碗到、被子、桌椅、掃帚、熱水瓶、打火機等等,甚至洗衣的刷子都買了。

為給周玉玲一家多留些錢,記者貨比三家,跟雜貨店的老闆“斤斤計較”8塊錢一個的桶“砍”到7塊,2塊5一個的臉盆“砍”到3元兩個,6錢一個的碗“砍”到5,每一樣東西都要砍價,4個打火機還是要求店老闆免費送的。

把買好的東西往家裡一放,周玉玲母女笑眯眯地端起這個瞧瞧,提起那個看看,一家人坐在竹上,環顧四周。

最後抬頭看著天花板正轉得歡的吊扇,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是屬於她們的。記者第一次從周玉玲嘴裡聽到了兩個字:“謝謝!”

大家正在读